本所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所动态 >
本所动态

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东至召开

2015-11-25 00:00:00

       2015年11月20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东至县人民政府,联合在东至县举行“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重大发现——考古成果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公布两年来华龙洞遗址考古工作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来自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凤凰网、中安在线等2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发布会。与会专家包括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省政协副主席、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虹,池州市副市长桂林,东至县副县长路文敏等其他市县领导。李修松代表省文化文物系统对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示热烈祝贺。他希望,要继续做好遗址的发掘工作,对已经发掘的资料要仔细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要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把遗址充分保护好、展示好和利用好。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梅源山南麓,地理坐标30°06′32.8″N,116°56′52.5″E,海拔高程44.4m。

       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主持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1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1件古人类头骨碎片,另有100余件石制品及大量动物碎骨化石。

       2014年、2015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联合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分别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二、第三次发掘,两次发掘均有重要的发现。其中2014年发掘出土3枚古人类牙齿,1件颞骨化石,1件额骨化石残片,以及4件头骨碎片;2015年发掘出土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以及若干头骨碎片。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可以确定在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俗称“猿人”),其生存时代在中更新世,具体测年样本已送实验室检测,等待最终数据结果。

       此外,在2014、2015年的发掘工作中,还发现30余种动物化石,包括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中国犀、中国鬣狗、貘、熊以及鸟类和陆龟化石等共计6000余件,部分动物化石表面保存有古人生存活动的证据,即切割和砍砸痕迹,另有若干件石制品发现。通过两年的发掘工作,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构造有了初步判断,推测华龙洞是一个古老洞穴(或岩厦)坍塌形成的。

       2015年的发掘严格按照国际旧石器考古发掘的惯例,布设1米×1米的探方,详细记录标本的三维坐标,并使用全站仪对遗址周边基岩、遗址范围及发掘区布方情况进行测绘,对堆积进行现场干筛以及水洗的方法,力求发现堆积中包含小哺乳动物化石在内的所有细小标本。

图一:远眺华龙洞遗址

图二:2015年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


图三:对堆积进行水洗以获取细小标本

图四:发掘区情况

图五:发布会现场

图六:考古所所长李虹、副所长宫希成陪同吴新智院士实地考察

图七:2015年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

图八:2015年发现的人类顶骨化石

图九:2015年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

图十:出土石制品

图十一:东方剑齿象

图十二:巴氏大熊猫

图十三: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