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境内重大考古发现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 > 考古发现 > 安徽省境内重大考古发现 >

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2021-07-22 16:37:49

一、考古发现的基本情况、学术成果及意义:
       名称: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20~256万年)
       地理位置: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
       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西北约1.5公里的瘌痢山上,是一处洞穴堆积。1998年5月,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启动,中国科学院安徽课题组于1998年5月在长江南岸的安徽繁昌发现了人字洞史前文化遗址。
       1998年-2005年以及2020年至今,在国家科委、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院、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通力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已故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以及有人工打击痕迹的骨制品数十件。这些文化遗物性质古老、简单、质朴,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能够利用铁矿石等原料来制作简单的石制品,并以动物下颌骨、肢骨和牙齿为毛坯制作骨器。与文化遗物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数千件、近百种且保存完整。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综合研究成果表明,人字洞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20~256万年)。
       繁昌人字洞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将中国古人类生存的时间推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对探讨东亚人类起源、早期人类扩散、生存方式及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人字洞遗址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21年2月入选“2020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2008年和2018年,在繁昌分别召开了纪念人字洞遗址发现十周年和二十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人字洞遗址在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越来愈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是20世纪中国史前文化领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情况:
(一)、人字洞遗址“十三五”期间保护利用工作进展
       人字洞遗址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成为芜湖市、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相关成果一直备受国内外古生物、古人类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但随着攀登专项的结题,人字洞的发掘工作也随之中断,迄今,人字洞遗址还保留着12米厚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尚待发掘。2018年11月,在安徽繁昌隆重举行了人字洞遗址发现二十周年国际古人类研讨会,会上“九五”攀登专项首席科学家邱占祥院士语重深长地指出,人字洞遗址是探索早期人类文化、寻找早期人类化石最有潜力的地点之一,并建议在配合遗址保护地过程中,重新启动人字洞的考古发掘,其发掘的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2018年10月在繁昌成功召开人字洞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科院古脊椎所邱占祥院士在人字洞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字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人字洞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专题会议,就启动人字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着力将其打造成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加强文旅融合,使其成为全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县政府领导定期到现场进行调研,研究和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工程进行调度。

繁昌县潘君齐县长主持人字洞史前文化研究、保护、发展座谈会

繁昌县潘君齐县长到人字洞遗址发掘现场调研
       2019年12月17日,繁昌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新启动“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双方共同在繁昌建立“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考古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持续推进人字洞遗址的考古发掘、深入研究和科普宣传等工作。

繁昌县潘君齐县长到中科院古脊椎所拜会邓涛所长,讨论人字洞遗址发掘研究合作事宜

繁昌县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孙村镇举行揭牌仪式
       2、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项目建设
       在编制、报批相关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工作,2020年8月,人字洞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国家专项资金666.76万)和环境景观整治工程(繁昌区财政资金1000万)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建设完成。上述工程将确保人字洞遗址文物本体的安全和核心区域环境面貌的改善,为遗址公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景观整治效果图
       2020年8月,繁昌县人民政府启动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景观整治工程建设。

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整治工程现场

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整治入口林荫广场
       2020年8月,人字洞遗址文物本体抢险加固工程抓紧推进。

文物本体抢险加固工程架设脚手架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与关心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下,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在考古发掘、项目建设、宣传科普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遗址公园作为文旅融合示范基地、科普科研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也成为充分展示繁昌形象的对外窗口。
(二)、2021年工作任务及十四五前景谋划
       1、开创考古工作新局面
       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繁昌县持续加强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人字洞遗址在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考古资料整理和成果出版,加强人字洞考古成果阐释,将其作为安徽的一张文化名片,构建起安徽长江文化,提升整个安徽的文化软实力。
       2、持续推进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项目建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繁昌县将继续做好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项目谋划、编制和储备,不断丰富项目库,形成“储备一批、在建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2021年将完成:
       (1)人字洞遗址环境景观整治工程、抢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并初步对外试开放。
       (2)、启动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古动物复原塑像制作展示采购项目、科普科研基地二楼展厅展览化石复原及装架采购项目,并结合古动物复原塑像制作展示完成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景观整治二期工程方案编制工作。上述项目均已经区政府批准纳入2021年财政预算,预算金额870万元。
       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景观整治二期工程及古动物复原塑像制作展示项目二者结合,涉及范围10.28公顷,将展示人字洞遗址发掘出土的17个种类的68个古动物塑像,按照古动物生活区域可分为草原动物雕塑展示区和森林动物雕塑展示区,通过对不同动物的远古生活环境再现,实现展示场景的科普性、戏剧性和趣味性。


人字洞遗址古动物雕塑复原场景展示
       2022年工作计划:
       (1)启动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景观整治二期工程施工建设:环境面貌的改善以及古动物复原塑像的展示将使遗址公园具有科研、科普、教育、游憩等功能,成为百姓参观休闲体验的好去处。
       (2)完成人字洞遗址保护大棚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展示利用工作。

 人字洞遗址文化公园环境景观整治二期平面示意图
       2023年工作计划:
       (1)启动人字洞遗址保护大棚施工建设工作。
       (2)启动人字洞遗址安防工程,确保遗址安全。
       2024—2025年工作计划:
       在《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的成果上,启动《人字洞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深度,其中包括完成阐释与展示体系规划、落实遗址公园总体布局、总体景观控制等总体设计,并按要求完成考古、管理运营、基础设施、竖向规划、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并对重要节点进行空间设计、提出控规要求,作为后续阶段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依据。
       在《人字洞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成果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系列工程及相关配套建设:人字洞遗址博物馆、多媒体展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遗址综合管理监测中心等建设工程。积极申报“繁昌人字洞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力争将繁昌人字洞考古遗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准古人类考古遗产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与影响。 

人字洞遗址保护大棚概念设计
       三、考古发掘过程(发掘大事记):
       (一)、1998年5月,系统考察繁昌癞痢山化石点,进行评估后开展试掘,发现若干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同年9月—11月进行第一次系统发掘,采集较多人工石制品和高等灵长类原黄狒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二)、1999年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发掘(5—6月,10—11月),采集大量人工石制品和骨制品及较原始的乳齿象、剑齿虎等完整骨架,化石点称之为人字洞遗址。 
       (三)、2000年进行第四次和第五次发掘(5—6月,10—11月),出土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骨制品,采集属种多样的第四纪最早期的哺乳动物如江南中华乳齿象和小种大熊猫等化石,确认人字洞遗址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

人字洞遗址350—450cm水平层非灰岩石质标本的平面分布

人字洞遗址600—650cm水平层中华乳齿象、貘骨架等化石标本的平面分布
       (四)、2001年10—11月进行第六次发掘。
       (五)、2005年11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团队在人字洞地质剖面采集古地磁样品,进行磁性地层学研究。
       (六)、2020年7月—9月和2021年3—4月,在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后,人字洞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展。发掘利用航拍、全站仪等最新的科技手段,首对人字洞发掘区域进行了布方和建站,在此基础上对人字洞遗址本体的原生堆积开展细致的考古学发掘,在地层中采集了十余件珍贵的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标本计上百件,包括成年个体中华乳齿象的下颌骨和前后肢骨以及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剑齿虎头骨、下颌骨和头后骨骼化石。新发现的标本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并成功入选2020年安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

2020年人字洞考古发掘平面图

人字洞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出露的中华乳齿象完整骨架化石
四、考古发现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出土文物(1-3件组)及简要介绍:
(一)、人工石制品和骨制品
       在人字洞的原生地层中采集了大量的由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骨制品数十件。这些文化遗物性质古老、简单、质朴,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能够利用铁矿石等原料来制作简单的石制品,并以动物下颌骨、肢骨和牙齿为毛坯制作骨器。

已故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考察人字洞遗址并鉴定旧石器标本


张森水先生在人字洞遗址的原生地层中采集的人工石制品和有人工打击痕迹的骨制品
(二)、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
       人字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数千件、近百种,尤其难得的是很多保存有头骨、下颌骨甚至骨架,包括:江南中华乳齿象的骨架、锯齿虎的头骨、粗壮丽牛的头骨、繁昌竹鼠的头骨和杨子长毛鼠的上下颌骨等,这些种类基本都是该属在第四纪最原始的种类,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人字洞遗址中采集的较为完整的哺乳动物头骨和骨架化石
五、体现考古遗址研究的考古报告、学术著作及其出版情况:
       人字洞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以专著的形式于2009年正式出版,此外对于该遗址旧石器文化、哺乳动物群、地质年代学和古环境等方面已发表科研论文和科普文章三十余篇。代表性的学术论著(附件):

2009年正式出版的人字洞遗址考古学专著
       1、金昌柱, 刘金毅. 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439pp.
       2、张森水, 韩立刚, 金昌柱, 等.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现的人工制品. 人类学学报, 2000, 19: 169-183.
       3、金昌柱, 郑龙亭, 董为, 等. 安徽省繁昌县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 人类学学报, 2000, 19: 184-198.
       4、高星. 对人字洞遗址文化遗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化石, 2018, 4: 48-53.
       5、王元, 金昌柱, 邓成龙,等. 第四纪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科学通报, 2013, 58: 931-939.
       6、王元, 金昌柱, 魏光飚. 长毛鼠化石在日本琉球群岛以外的首次发现. 科学通报, 2010, 55: 497-503.

六、遗址发现者、历任考古发掘领队,及对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简要介绍:
(一)、遗址发现者:金昌柱、郑龙亭、徐繁
(二)、历任考古发掘领队:
       1998年—2001年,考古发掘领队,金昌柱;
      2020年,考古发掘领队,张颖奇;
       2021年,考古发掘领队,王元。
(三)、对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及简要介绍
       1、邱占祥,(1936- ),山东青岛人,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九五”攀登专项首席科学家,曾多次赴人字洞遗址指导发掘、展陈和保护工作,承担人字洞遗址的灵长类动物化石研究。
       2、张森水(1931-2007),浙江仙居人,旧石器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裴文中科学奖。国家“九五"攀登专项专家组成员,多次赴人字洞遗址指导发掘展陈和保护工作,承担人字洞遗址的旧石器文化研究。
       3、高星(1962- ),辽宁省宽甸人,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多次赴人字洞现场考察和指导考古发掘,承担人字洞遗址旧石器研究。
       4、金昌柱(1950- ),吉林延吉人,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哺乳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亚太地区地层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裴文中科学奖、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和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奖。现任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综合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组长,人字洞遗址的主要发现者和考古发掘领队,负责哺乳动物化石与生物地层学的研究。
       5、徐钦琦(1937-),浙江宁波人,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裴文中科学奖。长期参加人字洞遗址的考古发掘,承担生物地层学和古气候古环境研究。
       6、郑龙亭(1959- ),安徽滁州人,安徽省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安徽省博物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人字洞遗址的发现者之一,长期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承担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7、韩立刚(1950-2007),安徽肥东人,旧石器考古学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长期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承担旧石器研究。
       8、徐繁(1962- ),安徽繁昌人,现任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人字洞遗址的发现者之一,长期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2006年成功申报人字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9、同号文(1960- ),陕西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持了周口店田园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承担本偶蹄类动物化石研究。
       10、刘金毅(1965-),江苏如皋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长期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承担食肉类动物化石研究。
       11、董为(1958- ),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承担题偶蹄类动物化石研究。
       12、魏光彪(1969- )重庆万州人,重庆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承担啮齿类动物化石研究。
       13、张颖奇(1979- ),河南安阳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作为考古领队主持2020年度人字洞遗址的考古发掘,承担啮齿类动物化石研究。
       14、王元(1980- ),江苏徐州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作为考古领队主持2021年度人字洞遗址的考古发掘,承担长鼻类和啮齿类动物化石研究。
       15、黄柏挺(1973- ),安徽繁昌人,现任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人字洞遗址考古工作站负责人,文博馆员。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成员,长期参加人字洞遗址发掘,为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队员合影

2021年4月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队员合
七、反映上述各项情况的图片展示









人字洞发掘现场

邱占祥先生视察人字洞98年

人字洞发掘

人字洞发掘

 朱日祥院士年代学研究

绝对年代学研究


人字洞10周年

灵长类动物化石

人字洞骨制品-1

人字洞骨制品-2

人字洞骨制品-3

人字洞骨制品-4

人字洞骨制品-5

人字洞骨制品-6

人字洞骨制品-7

人字洞骨制品-8

粗壮丽牛的头骨

繁昌竹鼠的头骨和下颌骨

锯齿虎的头骨

扬子长毛鼠的上下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