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境内重大考古发现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 > 考古发现 > 安徽省境内重大考古发现 >

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

2021-07-27 09:15:18

一、申报考古发现的基本情况、学术成果及意义。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梅源山灰岩山体下,遗址中心点地理坐标30°06′34.1″N,116°56′54.2″E,海拔约40m。

华龙洞遗址地理位置图

遗址位置
       1988年底,当地村民庞金木在梅源山修建羊棚刨土时首次发现该遗址,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主持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试掘,发现1枚古人类牙齿、1件可拼合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残片、40余件石制品以及大量动物碎骨化石,初步确认该遗址为一处重要的古人类与旧石器遗址;2014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连续5年系统发掘,发掘面积超过100m2,发现16件古人类化石、100余件燧石或石英质石制品、大量动物碎骨化石,初步鉴定有43种(含未定种)。此外还发现部分动物骨骼表面存在古人类切割、砍砸痕迹等反映古人类在遗址中生存活动的证据。
       目前对华龙洞遗址的综合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重大科研进展,内容涵盖第四纪地质、古人类、旧石器、古生物、年代学等多个方面。
       (一)华龙洞遗址为一处坍塌的古老洞穴,大量化石与遗物沉积于洞外岩溶洼地上。
       (二)动物群组成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地区中更新世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不见第三纪动物孑遗,据此判断遗址所处地质时期为中更新世。

华龙洞遗址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
       (三)对堆积物中钙质胶结、石笋、洞壁钙质胶结、洞顶钙板等部位采样的铀系法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的生存年代约距今33.1-27.5万年。

华龙洞遗址铀系法采样测年
       (四)石制品类型以石核、石片及剥片与加工石器过程中产生的断块、碎屑等副产品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刮削器;锤击剥片与两极剥片技法兼有,石器技术整体呈现模式Ⅰ技术或石核—石片技术体系。

华龙洞遗址发掘出土的部分石制品
       (五)通过与中晚更新世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现代人等的对比发现,华龙洞人股骨在整体尺寸、生物力学指标、外轮廓形状上落入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老人群(尼安德特人)变异范围内。华龙洞股骨在保留中更新世股骨特征(如外轮廓形状较圆、近端骨干表现出内外侧方向上的扩展)的同时,在一些性状(如显著的臀肌粗隆、第三转子)上已经与早期现代人接近,这对追溯现代人肢骨形态的出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华龙洞人股骨
       华龙洞遗址是安徽省继和县直立人、巢县智人遗址之后发现的第3处古人类遗址,也是继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出土古人类化石最为丰富,同时包含石制品、骨制品等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在内的综合性古人类遗址。华龙洞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为研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境内晚期直立人向智人持续演化与扩散,以及这一阶段早期人类的石器文化与适应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材料。华龙洞遗址2015年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名单,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评为“2018-2019安徽考古十大新发现”,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2019年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华龙洞遗址荣誉证书
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情况。
(一)遗址保护工作
       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副研究员在华龙洞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就与遗址所处山地的产权所有人签署协议,划定遗址保护区,避免遗址本体遭受放羊、动土和开山采石等行为的进一步破坏。2014年新的发掘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文物局、东至县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开展了多项遗址保护工作,包括聘用当地村民汪国安为华龙洞遗址文物保护员,负责遗址和陈列馆的日常巡视工作;新修华龙洞遗址护栏网,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并与东至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联网;编制华龙洞遗址保护规划,2021年4月已通过安徽省文物局专家组评审,正申报国家文物局审核验收,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华龙洞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工作。
(二)遗址展示
       有关单位配合华龙洞遗址的重要发现,及时向社会公众展示考古成果。2015年11月20日华龙洞遗址联合考古队召开成果发布会,向国际、国内媒体及时展示华龙洞遗址新发现的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2016-2017年,东至县人民政府将原建新初级中学教学楼及土地资产整体无偿划转,用于改建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并委托东至县文广新局对一楼展厅进行布展陈列。华龙洞陈列馆占地面积830m2,场馆建筑面积约540m2,其中展厅13m2,2个工作室12m2。
(三)遗址利用
       充分利用华龙洞遗址对普及公众科学素养、推动东亚地区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工作,以及提升地区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价值。2015年11月,联合考古队在发掘现场向东至二中部分师生讲解华龙洞遗址的科学价值,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2016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华龙洞遗址暨安徽旧石器时代考古座谈会”,向学界展示华龙洞遗址的重要价值,促进对该遗址及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借以推动安徽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202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单位筹措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力争11月上旬圆满召开。

陈列馆

华龙洞遗址成果发布会

华龙洞遗址暨安徽旧石器时代考古座谈会  
三、考古发掘过程(大事记)
(一)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对华龙洞遗址开展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2m2,发现人类牙齿化石1枚,可拼合的人类头骨化石残片2件、石制品120件以及大量动物化石; 

2006年发掘
(二)2014年10-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华龙洞遗址开展试掘,试掘面积18m2,试掘发现人类牙齿化石2枚,石制品3件,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动物化石标本若干,以及数以千计的动物化石碎片;

2014年发掘
(三)2015-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华龙洞遗址开展第二阶段正式发掘,布方面积82m2,获得包括一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16件古人类化石、8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碎骨化石;

2015-2017年发掘
(四)201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华龙洞遗址开展第三阶段正式发掘,布方面积47m2,目的为清理剖面,并系统开展年代学采样和测试工作。     

2018年发掘
四、考古发现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出土文物(1-3件组)及简要介绍
(一)华龙洞遗址2015年发掘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
       距今约30万年的华龙洞人类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呈现与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类相似的混合特征。华龙洞人类头骨具有一系列与周口店等东亚更新世中期人类一致的原始特征,并与多数中国更新世人类化石特征相似,体现了东亚地区更新世人类演化的区域连续性总体趋势。

华龙洞人头骨化石
(二)华龙洞遗址2006年发掘出土的典型脉石英刮削器
       刮削器(编号DHTE11③S:033)原料取自周边岩石内的脉石英,尺寸较小。以石片为毛坯,剥片与修理均使用硬锤直接锤击,交互加工,长62、宽29、厚22mm,质量36克。刃缘长50mm,刃角60°。

DHTE11③S033  脉石英刮削器
(三)华龙洞遗址2016年发掘出土的燧石可拼合石制品
       可拼合标本(编号TG9-2和TG9-3),为拼接关系,形成原因可能为打制时原料质地造成,也可能为埋藏原因所致。原料为遗址周边磨圆度较高的燧石砾石。拼接关系标本在华龙洞遗址的发现,表明该遗址是一处多功能的古人类遗址,早期人类在遗址进行过原料采办、石制品生产等多种活动。

拼接关系石制品
五、体现考古遗址研究的考古报告、学术著作及其出版情况。
(一)科研论文: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胜前、罗虎执笔).《安徽东至华龙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012(4):7-13;
2、宫希成、郑龙亭、邢松、吴秀杰、同号文、刘武. 《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化石》.《人类学学报》,2014,33(4):427-436;
3、董哲、战世佳. 《安徽东至县华龙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制品研究》.《东南文化》,2015(6):63-71;
4、李潇丽、董哲、裴树文、王晓敏、吴秀杰、刘武. 《安徽东至华龙洞洞穴发育与古人类生存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37(3):169-179;
5、董哲、裴树文、盛锦朝、金泽田、宫希成、吴秀杰、刘武.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2014~2016年出土的石制品》.《第四纪研究》,2017,37(4):778-788;
6、同号文、吴秀杰、董哲、盛锦朝、金泽田、裴树文、刘武.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18,37(2):284-305;
7、Xiu-Jie Wu, Shu-Wen Pei, Yan-Jun Cai, Hao-Wen Tong, Qiang Li, Zhe Dong, Jin-Chao Sheng, Ze-Tian Jin, Dong-Dong Ma, Song Xing, Xiao-Li Li, Xing Cheng, Hai Cheng, Ignacio de la Torre, R. Lawrence Edwards, Xi-Cheng Gong, Zhi-Sheng An, Erik Trinkaus and Wu Liu. 《Archaic human remains from Hualongdong, China, and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continuity and variation》. 《PNAS》,2019,116(20):9820-9824;
8、张玄. 《华龙洞遗址:中国中更新世人类演化新证据》. 《科学》,2019,71(05):20-23+4;
9、Song Xing, Xiu-Jie Wu, Wu Liu, Shu-Wen Pei, Yan-Jun Cai, Hao-Wen Tong, Erik Trinkaus.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femoral diaphyses from Hualongdong, Anhui Province,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021,174(2):285-298。
(二)科普文章:
1、盛锦朝. 《安徽东至梅源山旧石器遗址出土人牙化石》. 《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28日第2版;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宫希成、刘武、吴秀杰、董哲). 《安徽东至县华龙洞旧石器遗址发现直立人头骨化石》. 《中国文物报》,2016年3月25日第008版;
3、董哲、宫希成.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与旧石器遗址》.《大众考古》,2016(4):12-13;
4、盛锦朝、董哲、金泽田. 《华龙洞——古人类的家园(1)》.《化石》,2017(1):28-36;
5、董哲、战世佳.《安徽东至县华龙洞遗址发掘与研究简史》.《文物研究》第22辑,2017:1-6;
6、盛锦朝、金泽田、董哲. 《华龙洞——古人类的家园(2):重返华龙洞》.《化石》,2018(1):25-31;
7、董哲、金泽田、盛锦朝. 《华龙洞——古人类的家园之三:发现人类头骨化石》.《化石》,2018(2):70-75。

六、遗址发现者、历任考古发掘领队,及对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简要介绍。
(一)庞金木,华龙洞遗址发现者。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村民,1988年底在梅源山修建羊棚刨土时发现动物化石,第一时间上报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后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确认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二)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第一阶段试掘,领队韩立刚。
       韩立刚,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主持怀宁金拱油炸嘴、宣城孙埠麻村和宁国安友庄等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参加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

韩立刚
(三)2015~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第二阶段正式发掘 [考执字(2015)第(105)号],领队宫希成。
       宫希成,男,文博研究馆员。1984年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至今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4年获得国家考古发掘领队资格,2002年由国家文物局评审获得研究馆员资格。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201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第三阶段正式发掘 [考执字(2018)第(152)号],领队刘武。
       刘武,1982年本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人类起源与演化及相关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5篇。现担任《人类学学报》主编,《Anthropological Science》编委,《L’Anthropologie》编委, 《第四纪研究》编委,《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编委,《化石》编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承担项目包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直立人向智人转化过程中一些有争议问题的探讨”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遗址综合研究” ;3.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国与南非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及生存模式对比” ;4.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国与南非古人类学合作研究” ;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鄂西-三峡及广西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 ;6.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与演化” ;7.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国与西班牙古人类化石对比及欧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

刘武
       华龙洞遗址除发掘与研究外,一直非常注重保护、展示和利用,守护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并积极宣传其对公众的科普价值。在这方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董哲博士与东至县文物管理所金泽田副所长做了大量的工作。
(五)董哲
       2009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2012年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同年进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参加华龙洞遗址2014年试掘、2015-2017年和2018年的发掘。对华龙洞遗址的文化内涵,在《第四纪研究》、《人类学学报》和《东南文化》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论文进行详细阐释,内容涉及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和遗址过程等。现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工作人员,文博馆员,具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董哲
(六)金泽田
       2007年毕业于曲靖师范学院历史系,2007年参加工作,现任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股股长、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文博馆员。参加华龙洞遗址2014年试掘、2015-2017年发掘,目前负责《华龙洞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对接和2021年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