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物保护维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安徽文物保护维修 >

漆氏宗祠迁至“红军纪念园”

2014-01-10 00:00:00
时间:2007-12-28 22:13来源:安徽商报 作者:胡晓露 王素英

       12月22日,随着最后一个房梁的妥帖安放,因修建六武高速公路而异地迁建的漆氏宗祠文物保护工程已进展过半,这不仅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异地整体迁建的第二个古建工程,也是金寨县谋划的该县“红军纪念园”中第一个原样复建的古建项目。

      漆氏宗祠原样整体迁建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金寨县江店的漆氏宗祠迁建现场时,虽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但工人们仍在紧张施工。经过半年多的重新建设,漆氏宗祠的木结构框架已经基本完成,整体建筑已初具规模。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宗祠里面的许多木构建已不能用,他们专门挑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按照宗祠原先的木结构进行复原。同时工作人员还专门复制了一些砖,并且进行打磨、雕花。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对古建筑进行整体迁建是省考古研究所为了配合我省境内高速公路建设的第二次迁建,第一次迁建是在六潜高速公路建设时对潜山县的杨家花屋古建筑进行的整体迁建。但是这次漆氏宗祠的迁建工程比上次规模大了很多,难度也比上次大。


      漆氏宗祠独具特色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漆氏宗祠原位于金寨县斑竹园镇墩塘村。根据漆氏宗谱记载,该祠名五桂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背山面水,环境优美。该宗祠面阔五间(通面阔32米),进伸三进(通进阔31米),由大门、明伦堂、寝堂及厢房和厢廊组成,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祠堂内存有光绪年间“洪都世泽”金字匾一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漆氏宗祠的布局较为特殊,该祠大门是戏楼式建筑,厢房位于大门和明伦堂的两侧而不是连接大门和寝堂。“这是由于其受山区环境影响造成的,也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这种布局在我省祠堂类建筑中非常罕见。有着非常高的建筑价值,充分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让考古人员感到高兴的是,虽然经历上百年的风雨洗礼,该祠堂整体保存较完好,其木雕、石雕及砖雕都较为精美,尤其在墙面砖的制作上比较规范,这些都客观地反映了当时那个地区的建筑水平,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刘伯承元帅曾在此停驻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漆氏宗祠不仅是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据了解该宗祠不仅是一座古建筑,而且也是一处革命文物。据当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在此停留了三天,1955年授衔时,漆家有2人被授为少将,1人被授为大校。
       金寨县文化局的有关领导告诉记者,漆氏宗祠目前迁建的位置将来会建成红军纪念园,以后还会在此地原样复建一些大别山区的古建筑,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漆氏宗祠也是该基地整体搬迁按照原样重建的第一座古建筑。
       另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领导昨天告诉记者,该工程预计明年5月左右结束,落成后的漆氏宗祠将申报“省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