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物保护维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安徽文物保护维修 >

刘铭传故居保护设计

2014-01-07 00:00:00
       刘铭传(1836—1896),著名淮军将领。1884年(光绪十年)赴台抗法取得胜利。1885年台湾建省,任台湾巡抚。1891年返回故乡休养。1896年去世。
1、基本概况:
       刘铭传故居位于肥西县大潜山西北麓约2公里处,三面环山,坐西朝东,占地一百多亩,系大潜山下金水河谷地挖濠填土而建,金水穿流而过。清同治七年(1868年),刘铭传回故乡后择地兴建的。基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略短的矩形,圩内南部为生活居住区,北部为大堰,堰中有大、小两座小岛;圩四周有道宽约10-15米的护圩壕沟。原深濠内侧砌有围墙。北面大水堰中有一大一小两个小岛,岛上建有读书房。故居自建成后由刘氏家族居住。
       1948年12月肥西解放,潜山乡政府人住刘老圩。1950年,政府与后裔整体迁出刘氏故居,由华东军区教导团(后改为华东军政大学)使用。1952年,安徽省军区后勤部使用至今。圩内大部分建筑被拆,壕沟依存。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9月,军队撤出,肥西县政府接管。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0年部队进驻刘老圩后,曾对圩内大部分建筑进行了改建或新建,现整个故居自然环境依旧。
2、文化价值:
       刘老圩居于独特的民居景观——圩堡群,具有类土楼、类城堡、类庄园现象,是江淮大地上一种独特的民居,不同于皖南民居,它吸取了古城城墙与护城河防御性特点,每圩均建有壕沟和围墙在中国民居体系格局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特色。是这一时期政治社会经济背景的反映。刘铭传本人是处于内乱外侵的形势下浪头人物,是时代的缩影。
       圩堡空间结构:中心组群建筑,周边环绕几个分散院落功能性建筑(如南书房、西洋楼、九间屋、转心楼),再外围是围墙、壕堰、田园景观,呈现一心多环的特点。总体特征:乡野民居豪宅特色:防御性、水缘性、西洋性、地域性、过渡性。
3.设计指导思想:
       (1)以考古实证为依据,以主要当事者回忆为参考,以古建筑一般规则为辅助,以保存刘铭传时代及其以后所延续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出发点,综合分析复原刘老圩刘铭传故居。
       (2)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的保护思想。
       (3)正确理解刘铭传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建筑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古民居的整体环境价值,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
       (4)采取积极保护的办法,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旧居保护框架结构:三环一心,即一环:外壕水环。二环:内外墙环。三环:环绕中心建筑的建筑环(钢叉楼、西洋楼、转心楼、九间屋)。一心:中心建筑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