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灵璧小田庄大运河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小田庄大运河遗址位于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刘赵行政村小田庄自然村西侧,老303省道K55+100处。发掘探方编号为2015LTT1,探方长69米,宽6米,扩方部分宽2米,发掘面积约400㎡。
小田庄大运河遗址发掘出大运河南堤、河床、河道和北堤,南堤由于老303省道未能全部发掘,重点对北堤及堤外堆积进行解剖,发现了大运河早期完整隋代河堤及宋代两次大规模的加固河堤堆积。通过发掘发现该处大运河河口宽度41米,中心河道17.5米,深度3.8米。共发现各种遗迹现象17处,其中水井1眼,水沟5条,灰坑4个,脚窝2个,柱洞3个脚印痕迹及车辙印痕等。同时发掘出土唐代至明代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时期等138件文物和大量陶瓷片。
小田庄大运河遗址河道内地层堆积共分为23层。地层堆积较厚,从地表到河底约3.8米,各层分布范围和堆积厚度差别较大,出土器物主要集中在第4、9、18、22和23层。其中第14层为宋代中期加固北堤时人工堆积而成,其他地层为河流沉积或人类生活堆积而成。北堤及堤外堆积共分为14层,发现了早期隋代人类活动面和隋代开凿大运河时堆筑的河堤,同时发现在宋代中后期对大运河北堤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工加固形成的地层堆积,地层堆积宽厚。
小田庄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出土小件文物138件及大量陶瓷片。在138件出土文物中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等,其中瓷器所占比重最大,占出土文物的70%,陶器占12%,铜器占7%,铁器占5%,石器占4%,骨器占2%。瓷器归属的窑系有安徽寿州窑、宣州窑;江西的吉州窑、湖田窑;浙江的越窑;福建的建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邢窑、定窑、磁州窑等,涉及10多个窑系。常见的器类有:碗、盏、罐、水盂、执壶、碟、钵、盘、盆、弹丸、粉盒、瓷塑、石砚、砺石、骨锥等。其中宋代吉州窑黑釉鹧鸪斑斗笠碗,器型规整、施釉均匀精美、壁薄仅约1.5毫米,除碗底内外施满釉。宋代耀州窑青釉牡丹纹刻花碗,宋代磁州窑白釉圈足瓜棱罐、青釉平底盘,宋代晚期湖田窑青白釉高圈足杯、碗,宋代褐釉瓷塑狗制作精巧、刻画细腻传神,宋代青色石砚,唐代铁凹子及明代洪武十年青铜火铳等为此次灵璧县小田庄大运河遗址发掘精品。此次大运河遗址考古还发掘出大量隋唐、宋(金)元时期的陶、瓷片,同样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和展示价值。
通过此次小田庄大运河遗址发掘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1、大运河在灵璧小田庄段隋代中心河道(水面)宽17.5米,南北壁陡直,加工痕迹明显,做工精致,在中心河道北壁发现脚窝一个。我们认为该段大运河河道系人工平地开凿而成,并有统一工程规划和施工。2、通过对北堤的解剖,发现早期隋代大堤,底宽10.5、顶宽6.5、高2米。未发现唐代加固大堤痕迹,直到宋代中期和后期有两次大规模加固,我们认为,大运河在隋唐时期运行较为平稳,河道较为稳定,泥沙的沉积也较少,对大运河的维护相对较少。3、小田庄大运河遗址河道内地层堆积共23层,其中,隋唐地层较少,仅第23层,宋代地层有15层之多,通过地层发现到北宋中早期泥沙沉积与隋代河堤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说明到北宋前期大运河历经唐晚期和五代,大运河泥沙沉积加快,对大运河河道的清淤和大堤的加固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宋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4、通过对河道内地层关系判断,北宋中早期的地层只分布在北河坡,河道内不见,可以看出在宋代晚期对该段大运河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清淤工程,此次清淤将大运河中心河道向南推移近5米,将隋代的南河床向下挖掉约0.5米,将隋代的南堤也挖掉大部分,隋代南堤仅残存南半部。
此次小田庄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是宿州市灵璧县境内首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大运河中心河道、河床、河坡和完整北堤,同时发现十几处重要遗迹现象和大量精美文物。通过此次大运河遗址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开凿、运行和维护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图一:小田庄大运河遗址全景(镜向北)
图二:大运河北堤(镜向东北)
图三:唐代车辙印痕(镜向西)
图四:唐代车辙印痕局部
图五:宋代水沟和柱洞(镜向东)
图六:唐代铁凹子
图七:明洪武十年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