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钟离君柏墓考古发现的基本情况、学术成果及意义
(一)基本情况
钟离君柏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双墩村因村内两座巨大土堆而得名。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这两座大土堆被认定为墓葬,命名为双墩1、2墓。1991至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期间,对双墩1、2号墓进行了考古调查,两座墓葬被确认为汉墓。1998年8月,“双墩1号墓”被列为蚌埠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起,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双墩1号墓被盗未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阚绪杭研究员担任考古领队。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进行了三年的精心发掘,从2008年至2013年进行了文物修复、资料整理研究及考古报告出版工作,前后经历8年时间,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新成果。
钟离君柏墓是一座圆形有生土二层台带封土堆的大型土坑竖穴墓。墓口部直径20.2米、底部直径14米、墓口至墓底深7.5米。该墓葬为罕见的圆形结构,东部有阶梯式短墓道,在封土和填土中构筑多种中国墓葬考古史上寓意深奥从未见过的象征性遗迹现象,如“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线”“土丘与土偶”“土偶墙”“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同时,墓葬中出土随葬遗物570件(套),土偶2153件(套),通过对出土器物的铭文释读,确认该墓墓主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君王“柏”。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开创了墓葬考古史上的新类型,为研究钟离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年度全国最有学术价值的六大考古项目”之一,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2008年度田野考古成果三等奖”,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并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钟离君柏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双墩村因村内两座巨大土堆而得名。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这两座大土堆被认定为墓葬,命名为双墩1、2墓。1991至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期间,对双墩1、2号墓进行了考古调查,两座墓葬被确认为汉墓。1998年8月,“双墩1号墓”被列为蚌埠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起,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双墩1号墓被盗未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阚绪杭研究员担任考古领队。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进行了三年的精心发掘,从2008年至2013年进行了文物修复、资料整理研究及考古报告出版工作,前后经历8年时间,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新成果。
钟离君柏墓是一座圆形有生土二层台带封土堆的大型土坑竖穴墓。墓口部直径20.2米、底部直径14米、墓口至墓底深7.5米。该墓葬为罕见的圆形结构,东部有阶梯式短墓道,在封土和填土中构筑多种中国墓葬考古史上寓意深奥从未见过的象征性遗迹现象,如“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线”“土丘与土偶”“土偶墙”“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同时,墓葬中出土随葬遗物570件(套),土偶2153件(套),通过对出土器物的铭文释读,确认该墓墓主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君王“柏”。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开创了墓葬考古史上的新类型,为研究钟离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年度全国最有学术价值的六大考古项目”之一,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2008年度田野考古成果三等奖”,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并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地理位置-双墩村两座墓葬侧拍图


墓葬结构- 钟离君柏墓封土堆局部剖面

墓葬结构-钟离君柏墓圆形墓坑

墓葬结构-钟离君柏墓部分圆形墓坑清晰口线

墓葬结构-钟离君柏墓墓坑填土下沉剖面

墓葬结构-钟离君柏墓圆形墓坑
(二)遗迹现象
1、五色土
钟离君柏墓的封土堆和墓坑填土均是由人工精心调配的五种颜色混合土构筑而成,即为黄、灰(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红色土来源于当地生土,黄色土来源于当地生土层4米下的流沙层,灰(青)色土来源于当地的地表土,皆当地取材。白色土和黑色土当地或附近未见,当从异地选择并长途搬运而来,工程浩大。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据学者研究认为,钟离君柏墓的五色土寓意王权思想,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也有学者认为其表示时空概念。
1、五色土
钟离君柏墓的封土堆和墓坑填土均是由人工精心调配的五种颜色混合土构筑而成,即为黄、灰(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红色土来源于当地生土,黄色土来源于当地生土层4米下的流沙层,灰(青)色土来源于当地的地表土,皆当地取材。白色土和黑色土当地或附近未见,当从异地选择并长途搬运而来,工程浩大。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据学者研究认为,钟离君柏墓的五色土寓意王权思想,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也有学者认为其表示时空概念。

钟离君柏墓封土中五色花土
2、白土垫层
钟离君柏墓封土堆底部、墓口外铺垫一层厚厚的白土垫层,直径约 60 米,厚0.2-0.3 米,呈玉璧形。这种白土不仅混合到五色土中,同时在墓壁上也涂抹一层。俯视巨大的白土垫层,宛如一块洁白无瑕的玉璧,气势壮观,这一现象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铺垫的白土经光谱仪测试分析,属于粉石英黏土矿物质。
钟离君柏墓封土堆底部、墓口外铺垫一层厚厚的白土垫层,直径约 60 米,厚0.2-0.3 米,呈玉璧形。这种白土不仅混合到五色土中,同时在墓壁上也涂抹一层。俯视巨大的白土垫层,宛如一块洁白无瑕的玉璧,气势壮观,这一现象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铺垫的白土经光谱仪测试分析,属于粉石英黏土矿物质。

钟离君柏墓封土下墓坑外白土垫层
3、放射线遗迹
在距墓口深0.7米墓坑填土中,由深浅不同五色土构成放射线形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这种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他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墓壁一周有2米宽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寓意古代天空二十星座区域的划分。
在距墓口深0.7米墓坑填土中,由深浅不同五色土构成放射线形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这种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他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墓壁一周有2米宽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寓意古代天空二十星座区域的划分。

放射性遗迹-1

放射性遗迹-2
4、土丘与土偶遗迹
土丘与土偶遗迹,叠压在放射线遗迹下,墓坑中深约0.7-1.4米、厚约0.7米。土丘沿墓坑壁周边分布,在墓坑一周宽约2米的范围内用五色土堆筑大小不均的馒头状土丘18个,每个土丘都是自中心开始用不同颜色的五色土一层层呈弧形堆筑而成,底径1.5-3米。同时,在这层填土中填埋了1000多个泥质土偶,墓坑周边的土偶呈现出组群的状态分布,而在中间填土层多为分散状态,似无规律可循。土偶形状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草茎)痕,高0.2-0.25米,直径0.1-0.15米。
土丘与土偶遗迹,叠压在放射线遗迹下,墓坑中深约0.7-1.4米、厚约0.7米。土丘沿墓坑壁周边分布,在墓坑一周宽约2米的范围内用五色土堆筑大小不均的馒头状土丘18个,每个土丘都是自中心开始用不同颜色的五色土一层层呈弧形堆筑而成,底径1.5-3米。同时,在这层填土中填埋了1000多个泥质土偶,墓坑周边的土偶呈现出组群的状态分布,而在中间填土层多为分散状态,似无规律可循。土偶形状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草茎)痕,高0.2-0.25米,直径0.1-0.15米。

土丘与土偶遗迹

墓坑北侧边土偶遗迹

墓坑南侧边填土中土偶遗迹
5、土偶墙遗迹
土偶墙遗迹,叠压在土丘与土偶遗迹下,距墓口深1.4-2米,厚约0.6米。即在墓坑内生土二层台上靠内缘一周用土偶层层垒砌的三至四层墙体,高0.3-0.4米。土偶墙与二层台上的墓壁形成一条环形巷道,在墓道两侧形成可容人的转角。巷道用原纯生黄色沙土封填,上部平抹白泥层,与二层台上下墓壁白泥层连接成整体。该墓葬为了表示或构建象征性寓意而特意创造了“土偶”这样的特殊存在,并用其来垒砌土偶墙遗迹。这种土偶墙的寓意深奥,学术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是象征“山缘遗迹”与“八极观念”的载体,有观点认为是象征“黄肠题凑”的载体。
土偶墙遗迹,叠压在土丘与土偶遗迹下,距墓口深1.4-2米,厚约0.6米。即在墓坑内生土二层台上靠内缘一周用土偶层层垒砌的三至四层墙体,高0.3-0.4米。土偶墙与二层台上的墓壁形成一条环形巷道,在墓道两侧形成可容人的转角。巷道用原纯生黄色沙土封填,上部平抹白泥层,与二层台上下墓壁白泥层连接成整体。该墓葬为了表示或构建象征性寓意而特意创造了“土偶”这样的特殊存在,并用其来垒砌土偶墙遗迹。这种土偶墙的寓意深奥,学术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是象征“山缘遗迹”与“八极观念”的载体,有观点认为是象征“黄肠题凑”的载体。

“土偶墙”遗迹

土偶墙”遗迹俯视图

偶墙垒砌面向墓坑的壁面

土偶墙垒砌面向墓壁的内侧面
6、墓底埋葬布局遗迹
墓室中葬具均围绕中间的主棺椁构筑,主棺椁东、西、北三面各放置三具殉人木箱,南面放置一具殉人箱和一个硕大的随葬品椁室,随葬品椁室分南、北两厢,在圆形墓室内形成规整的正东、西、南、北向“亚”字形“三三”制埋葬布局。木质葬具全部腐朽不存,仅在墓坑填土中发现木葬具的腐烂痕迹。从痕迹可辨,墓主为一椁一棺,尚存椁墙板痕迹长约3.5米、宽1.6米、高0.9米,棺痕迹长2.5米、宽0.9米、高约0.5米。主棺内人骨尚保存牙齿,可见头骨、肢骨朽烂痕迹,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正东。经鉴定,墓主年龄约40岁。主棺椁内有少量随葬品,包括玉饰品,生前使用的铜剑、戈、戟和镞等兵器。
墓葬十个殉人葬具狭窄,仅有一箱,从痕迹上看,这些木箱长约1.8米、宽0.3米、高0.3米。经鉴定,多数殉人年龄为20-30岁,仅南部一殉人约40岁。有一名殉人鉴定为女性,推测其他殉人皆为女性。十具殉人随葬品极少,多随葬小刀(修眉刀或妆刀)和陶砺片,少数有海贝饰、骨簪、陶器等。墓室南部放置随葬品的椁室椁板腐烂痕迹长约3.8米、宽约3.6米、高0.6米。内分南北两个厢,两厢之间有木板墙隔开。北厢为器物厢,东西长3.8米,南北宽2.4米。南厢放置宰杀的猪牛羊三牲,东西长3.8米,南北宽1.2米。
钟离君柏墓底埋葬布局为“十”字形或“亚”字形,具有表示方形大地的象征意义。主椁室四方“三三制”构成的数字“十”和“十二”表示时空概念,象征“天干地支”和十二时节。这种墓底象征大地的十字形与墓上象征天空的圆形以及天地之间的界际现象,是一个完整天地时空的缩影,它以创造性地实物建筑形式构建了一套视死如视生的新型葬俗思想体系。
墓室中葬具均围绕中间的主棺椁构筑,主棺椁东、西、北三面各放置三具殉人木箱,南面放置一具殉人箱和一个硕大的随葬品椁室,随葬品椁室分南、北两厢,在圆形墓室内形成规整的正东、西、南、北向“亚”字形“三三”制埋葬布局。木质葬具全部腐朽不存,仅在墓坑填土中发现木葬具的腐烂痕迹。从痕迹可辨,墓主为一椁一棺,尚存椁墙板痕迹长约3.5米、宽1.6米、高0.9米,棺痕迹长2.5米、宽0.9米、高约0.5米。主棺内人骨尚保存牙齿,可见头骨、肢骨朽烂痕迹,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正东。经鉴定,墓主年龄约40岁。主棺椁内有少量随葬品,包括玉饰品,生前使用的铜剑、戈、戟和镞等兵器。
墓葬十个殉人葬具狭窄,仅有一箱,从痕迹上看,这些木箱长约1.8米、宽0.3米、高0.3米。经鉴定,多数殉人年龄为20-30岁,仅南部一殉人约40岁。有一名殉人鉴定为女性,推测其他殉人皆为女性。十具殉人随葬品极少,多随葬小刀(修眉刀或妆刀)和陶砺片,少数有海贝饰、骨簪、陶器等。墓室南部放置随葬品的椁室椁板腐烂痕迹长约3.8米、宽约3.6米、高0.6米。内分南北两个厢,两厢之间有木板墙隔开。北厢为器物厢,东西长3.8米,南北宽2.4米。南厢放置宰杀的猪牛羊三牲,东西长3.8米,南北宽1.2米。
钟离君柏墓底埋葬布局为“十”字形或“亚”字形,具有表示方形大地的象征意义。主椁室四方“三三制”构成的数字“十”和“十二”表示时空概念,象征“天干地支”和十二时节。这种墓底象征大地的十字形与墓上象征天空的圆形以及天地之间的界际现象,是一个完整天地时空的缩影,它以创造性地实物建筑形式构建了一套视死如视生的新型葬俗思想体系。

墓室(底)十字形埋葬布局

主棺与椁腐烂痕迹
(三)随葬器物
钟离君柏墓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多彩,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的器物箱内,少数出自主棺。共随葬遗物570件(套),包括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金箔饰等,种类有礼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饰品等。此外,还有出自墓坑填土遗迹层中的土偶2153件(套)。
钟离君柏墓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多彩,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的器物箱内,少数出自主棺。共随葬遗物570件(套),包括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金箔饰等,种类有礼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饰品等。此外,还有出自墓坑填土遗迹层中的土偶2153件(套)。

虎形金箔饰件

金箔饰件
1、青铜器
包括青铜容器、青铜乐器、青铜车马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等。青铜容器20件,主要器形有鼎、豆、盉、簠、罍、甗、匜、盒、盘、勺等。在发掘清理时,青铜鼎内分别装满猪排、蹄或牛排或鱼等骨头,青铜盒内残留物经检测为类似伤药的成分物质;青铜乐器11件(套),有钮钟一套9件和铃、鼓钮环各1件(套);青铜车马器19件(套),有车軎、马衔、车衡饰等;青铜兵器292件(套),有剑、戟、戈、矛、镞等,其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青铜箭镞280余件(套),是兵器中最多最全的一种;青铜工具类器22件(套),有青铜刀、削、合页、镰、锯、斧等。其中青铜刀最多,16件中有8件出自殉人木棺内并与陶砺片配套。
其中,9件铜钮钟正面钲部、2件大的铜簠内底两面、2件铜戟的戈胡部均有铭其主人为“童丽君柏”字样,1件小的铜簠内底部有细线浅刻铭“柏之簠”,证明墓主身份为钟离国的国君“柏”。
包括青铜容器、青铜乐器、青铜车马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等。青铜容器20件,主要器形有鼎、豆、盉、簠、罍、甗、匜、盒、盘、勺等。在发掘清理时,青铜鼎内分别装满猪排、蹄或牛排或鱼等骨头,青铜盒内残留物经检测为类似伤药的成分物质;青铜乐器11件(套),有钮钟一套9件和铃、鼓钮环各1件(套);青铜车马器19件(套),有车軎、马衔、车衡饰等;青铜兵器292件(套),有剑、戟、戈、矛、镞等,其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青铜箭镞280余件(套),是兵器中最多最全的一种;青铜工具类器22件(套),有青铜刀、削、合页、镰、锯、斧等。其中青铜刀最多,16件中有8件出自殉人木棺内并与陶砺片配套。
其中,9件铜钮钟正面钲部、2件大的铜簠内底两面、2件铜戟的戈胡部均有铭其主人为“童丽君柏”字样,1件小的铜簠内底部有细线浅刻铭“柏之簠”,证明墓主身份为钟离国的国君“柏”。

龙首提梁铜盉

蟠虺纹三足铜盘

蟠虺纹双联铜盒

蟠虺纹铜鼎

蟠虺纹铜豆

蟠虺纹铜甗

人面纹铜悬鼓环

乳丁纹铜铎

兽首流蟠虺纹铜匜

铜镰

铜軎辖

钟离公柏用戟

钟离君柏簠
2、陶器
钟离君柏墓出土陶器28件(套),陶器种类有彩绘陶、黑皮陶、灰陶、印纹陶等。器形有陶罐、陶鬲、盆等。
钟离君柏墓出土陶器28件(套),陶器种类有彩绘陶、黑皮陶、灰陶、印纹陶等。器形有陶罐、陶鬲、盆等。

彩陶罐
3、玉石器
钟离君柏墓出土玉器13件(套),其中12件玉器出自主墓室,为墓主人随身佩戴的装饰品,有管状玦、觹、环、珠、方形佩;另一件玉韘出自南椁室器物箱中。
钟离君柏墓出土石器14件(套)。其中12件石器为石磬,2件为砺石。
钟离君柏墓出土玉器13件(套),其中12件玉器出自主墓室,为墓主人随身佩戴的装饰品,有管状玦、觹、环、珠、方形佩;另一件玉韘出自南椁室器物箱中。
钟离君柏墓出土石器14件(套)。其中12件石器为石磬,2件为砺石。

龙纹管状玉玦

羊首玉韘

绞丝玉环

兽面纹玉饰
4、漆木器
钟离君柏墓中的有机葬具和随葬的漆木器由于地质条件不好全部腐烂不存,仅存漆皮和金属饰件。还出土一些蚌和海贝饰件等。
(四)新发现与价值意义
1、考古新发现
(1)第一次在淮河中游地区发现墓葬封土堆,也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开始出现的墓葬封土堆,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墓葬有封土堆的新资料。
(2)第一次发现用五种颜色的混合土封填墓葬新资料。
(3)第一次发现大型圆形土坑结构墓葬。
(4)第一次发现封土堆下玉璧形白土垫层和抹白土墓壁遗迹现象。
(5)第一次在墓坑填土中构筑“放射线、土丘与土偶、土偶墙”等多种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
(6)第一次发现泥质“土偶”文物。
(7)第一次发现十(亚)字形墓底(椁室)埋葬布局。
(8)第一次发现主墓棺椁以外再构筑大型随葬品椁室的现象
2、价值意义
(1)钟离君柏墓采用圆形墓坑结构并在填土中构建那么复杂的遗迹现象都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罕见,是我国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首创埋葬习俗新类型。
(2)钟离君柏墓的发现与考古研究,更进一步证明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王室世系,淮夷文化和淮河地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起到了写史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3)通过考古研究揭示了淮河中游钟离国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中国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制度、埋葬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对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宗教学、建筑学、古代地域文化等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钟离君柏墓的发掘成果原本认为是普通意义上的墓葬,却揭示出很多罕见的内涵深奥的新东西,如罕见的圆形墓坑结构和复杂的遗迹现象等,对古代丧葬史带来新的思考,为今后墓葬发掘与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开阔了新视野。
(5)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在科学理念和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特别是对发掘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及时处置,为今后的墓葬发掘工作提供了借鉴。
上述淮河中游钟离君柏墓的圆形墓坑结构与多重遗迹现象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钟离铭文的释读,为解决这一地区春秋时期墓葬国别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钟离国铭文内容主要有:吉祥语(子子孙孙永保等)、墓葬主人名与宗族世系关系(孙、玄孙、季子等),还有少量的记事内容,这些少量的记事内容文字多与战争或表功有关(获、克等),证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中游地区钟离国的存在,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安徽中北部。考古资料基本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与世系、国家疆域(领土)范围、与邻国的关系等,再加上零星的文献史料,似可以勾划出钟离国的轮廓来。
二、钟离君柏墓考古发掘过程(发掘大事记)
钟离君柏墓即双墩1号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1年至200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为:考古调查;考古钻探;发掘前准备;封土、墓坑、墓底发掘与保护等几个方面,具体经过如下: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的两座相邻大土堆,被认定为墓葬,并分别命名为双墩1、2号墓。
钟离君柏墓中的有机葬具和随葬的漆木器由于地质条件不好全部腐烂不存,仅存漆皮和金属饰件。还出土一些蚌和海贝饰件等。
(四)新发现与价值意义
1、考古新发现
(1)第一次在淮河中游地区发现墓葬封土堆,也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开始出现的墓葬封土堆,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墓葬有封土堆的新资料。
(2)第一次发现用五种颜色的混合土封填墓葬新资料。
(3)第一次发现大型圆形土坑结构墓葬。
(4)第一次发现封土堆下玉璧形白土垫层和抹白土墓壁遗迹现象。
(5)第一次在墓坑填土中构筑“放射线、土丘与土偶、土偶墙”等多种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
(6)第一次发现泥质“土偶”文物。
(7)第一次发现十(亚)字形墓底(椁室)埋葬布局。
(8)第一次发现主墓棺椁以外再构筑大型随葬品椁室的现象
2、价值意义
(1)钟离君柏墓采用圆形墓坑结构并在填土中构建那么复杂的遗迹现象都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罕见,是我国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首创埋葬习俗新类型。
(2)钟离君柏墓的发现与考古研究,更进一步证明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王室世系,淮夷文化和淮河地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起到了写史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3)通过考古研究揭示了淮河中游钟离国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中国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制度、埋葬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对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宗教学、建筑学、古代地域文化等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钟离君柏墓的发掘成果原本认为是普通意义上的墓葬,却揭示出很多罕见的内涵深奥的新东西,如罕见的圆形墓坑结构和复杂的遗迹现象等,对古代丧葬史带来新的思考,为今后墓葬发掘与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开阔了新视野。
(5)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在科学理念和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特别是对发掘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及时处置,为今后的墓葬发掘工作提供了借鉴。
上述淮河中游钟离君柏墓的圆形墓坑结构与多重遗迹现象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钟离铭文的释读,为解决这一地区春秋时期墓葬国别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钟离国铭文内容主要有:吉祥语(子子孙孙永保等)、墓葬主人名与宗族世系关系(孙、玄孙、季子等),还有少量的记事内容,这些少量的记事内容文字多与战争或表功有关(获、克等),证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中游地区钟离国的存在,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安徽中北部。考古资料基本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与世系、国家疆域(领土)范围、与邻国的关系等,再加上零星的文献史料,似可以勾划出钟离国的轮廓来。
二、钟离君柏墓考古发掘过程(发掘大事记)
钟离君柏墓即双墩1号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1年至200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为:考古调查;考古钻探;发掘前准备;封土、墓坑、墓底发掘与保护等几个方面,具体经过如下: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的两座相邻大土堆,被认定为墓葬,并分别命名为双墩1、2号墓。

钟离君柏墓封土堆

双墩二号墓封土堆
1991—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期间,对双墩1、2号墓进行了考古调查。通过地面观察、土样分析等方式,发现土堆土壤结构为人工所形成的花土,且花土中含有白色颗粒物,从而初步确定其为古代墓葬。
1998年8月,“双墩1号墓”被列为蚌埠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6—7月,为进一步证实双墩村1991年考古调查的基本情况,蚌埠市博物馆对双墩1号墓和2号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钻探,对两座墓葬的封土构筑结构、墓口位置以及墓坑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钟离君柏墓考古钻探
2005年6月,双墩1号墓被盗未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蚌埠市政府提出对其进行发掘保护。

封土发掘剖面中间发现早期盗洞

2005年8-10月,为做好双墩1号墓的发掘保护工作,进一步确认该墓葬是否被盗,搞清其体量、结构和保存情况,安徽省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决定对其进行二次考古钻探。此次钻探虽未完全达到要求,但探明了墓葬的大概深度,证实了随葬器物的存在,为决策发掘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

钟离君柏墓接杆钻探场景
2006年4月,双墩1号墓考古发掘项目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阚绪杭研究员领队,主持该项考古工作。

发掘墓坑填土

划分探方发掘墓坑填土
2006年12月—2008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联合对钟离君柏墓展开抢救性发掘。经考古发掘认定该墓为一圆形竖穴土坑墓,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与填土、白土垫层、墓坑与墓道、墓室与葬具等构成,且在墓坑填土中发现了“放射线”、“土丘与土偶”、和“土偶墙”等遗迹现象,这在中国墓葬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除此之外,该墓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遗物,包括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等,共570件(套),土偶2153件(套)。通过对出土器物的铭文释读,确认该墓墓主为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柏”。钟离君柏墓的发掘,不仅开创了墓葬考古史上的新类型,也为进一步研究钟离国提供了实物资料。


封土西半部发掘南段底部剖面

青铜器清理及绘图

墓坑填土构筑放射线遗迹

腐烂漆木器内与夹杂金箔饰件

墓坑填土中土偶遗迹层发掘-1

墓坑填土中土偶遗迹层发掘-2

墓道南侧土偶墙转弯及台阶

主棺椁北侧三具殉人骨架

主棺椁北侧三具殉人骨架头部

器物厢内局部彩陶破碎-1

器物厢内局部彩陶破碎-2

腐烂漆木器夹杂金箔饰与海贝

动物厢腐烂动物骨骼遗存

动物厢内牛、羊、猪牙齿骨骼

动物箱内动物骨骼遗存局部

南椁室器物箱发掘-1

南椁室器物箱发掘-2
2008—2009年,钟离君柏墓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年度全国最有学术价值的六大考古项目”之一,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2008年度田野考古成果三等奖”,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并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领队与单位获得“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证书

2009年钟离君柏墓获得2007-2008年度国家田野考古三等奖

2009年,钟离君柏墓荣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
2008年—2013年,对钟离君柏墓进行了文物修复、资料整理研究及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考古发掘报告、专著及学术成果 | ||||
考古发掘专著 | ||||
序号 | 专著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作者 |
1 | 《钟离君柏墓》上中下册 | 文物出版社 | 2013年9月 | 阚绪杭 |
考古发掘报告及学术成果 | ||||
序号 | 论文名称 | 刊物名称 | 期刊日期 | 作者 |
1 | 《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 | 《考古学报》 | 2013.(02) | 阚绪杭 周群 钱仁发 王元宏 |
2 | 《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君柏墓解读》 | 《钟离君柏墓》上中下册 | 2013年9月 | 冯时 |
3 | 《双墩春秋墓“土偶”初探》 | 《钟离君柏墓》上中下册 | 2013年9月 | 武佳璧、阚绪杭、吴卫红 |
4 | 《钟离国史稽考》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 2013.(13) | 陈立柱、阚绪杭 |
5 | 《“徐王容居”戈铭文考释》 | 《文物》 | 2013.(03) | 孔令远、李艳华、阚绪杭 |
6 | 《徐王义楚耑“永保£身”新解及安徽双墩一号钟离墓的年代推定》 | 《古文字研究》 | 2013.(00) | 胡长春 阚绪杭 |
7 | 《古代妆刀艺术历史小考——以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小刀为实证》 | 《文史博览》 | 2012.(02) | 谭峰 |
8 | 《“钟离氏”族姓考》 | 《考古与文物》 | 2012.(02) | 张志鹏 |
9 | 《<春秋>经传所见“钟离”为三地考》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11.(05) | 张志鹏 |
10 | 《蚌埠双墩M1出土两件徐国铭文兵器》 |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 2014.(00) | 黄锦前 阚绪杭 |
11 | 《蚌埠双墩一号墓初步研究》 | 《钟离君柏墓》上中下册 | 2013年9月 | 金锐 周群 钱仁发 |
12 | 《“钟离”史料辑录》 | 《钟离君柏墓》上中下册 | 2013年9月 | 陈立柱 |
13 | 《童丽公诸器与古钟离国历史和文化》 | 《钟离君柏墓》上中下册 | 2013年9月 | 徐少华 |
14 | 《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 | 《文物》 | 2011.(05) | 秦颍、黄凰、李小莉、阚绪杭 |
15 | 《“钟离君柏”墓出土彩陶器颜料的光谱分析》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0.(04) | 杨玉璋、张居中、左健、阚绪杭、周群 |
16 |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白土功用研究》 | 《考古学集刊》 | 2020.(00) | 孙升、阚绪杭、任一龙、杨玉璋、赵兰会 |
17 | 《钟离君柏墓礼乐制度研究》 | 《文物》 | 2020.(03) | 张闻捷 |
2013年,钟离君柏墓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蚌埠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刘庆柱等领导专家考察发掘现场

国家局与省局领导考察发掘工地与墓葬出土文物沙盘

国家文物局领导率专家组考察发掘工地并召开座谈会

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率考古保护处领导和专家组考察发掘现场

朱弘教授在发掘现场鉴定殉人骨架

张忠培先生考察墓坑填土中发现土丘与土偶遗迹现象

考古领队与蚌埠市博物馆参加墓葬出土文物清理人员合影

国家局与省局领导考察发掘工地与墓葬出土文物沙盘

国家文物局领导率专家组考察发掘工地并召开座谈会

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率考古保护处领导和专家组考察发掘现场

朱弘教授在发掘现场鉴定殉人骨架

张忠培先生考察墓坑填土中发现土丘与土偶遗迹现象

考古领队与蚌埠市博物馆参加墓葬出土文物清理人员合影
三、重要出土文物及介绍
(一)春秋龙耳铜罍
春秋龙耳铜罍,出土于春秋钟离君柏墓,共两件。一件通高45.9cm,口径20cm,腹径39.3cm,罩上口径27.6cm,圈足径19.5cm,另一件通高43.9cm,口径19.7cm,腹径40cm,罩上口径27.3cm,圈足径19cm。器形稳重大方,主体呈鼓腹罐形,器口上端有一活动式敞口镂空蟠虺纹罩,镂空罩为圈座式宽沿外撇,罩圈座周边有两对称小扣可以扣住器口,使镂空罩圈座正好座扣在器口上严缝吻合。肩部附两对龙形镂空附耳,耳系整体线条流畅,浑然一体,栩栩如生。底部另装三个镂空鸟形足。肩部铸饰三道凸弦纹和四个相同对称的兽面铜泡。器身铸饰四方连续蟠螭纹,间隔装饰有凸出器表的小圆柱,总体纹饰密而不繁,庄严厚重。
罍为我国古代大型的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诗经》中曾有“酌彼金罍”的记载,“金罍”即指的是青铜罍。罍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形制,该器便是典型的圆形罍。这件春秋龙耳铜罍,无论在铸造工艺还是艺术水准上,都体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与设计的精湛水准。

龙耳铜罍-1

龙耳铜罍-2

龙耳铜罍-3

龙耳铜罍-4

龙耳铜罍-5

龙耳铜罍-6

龙耳铜罍-7
(二)钟离公获徐人戈
钟离公获徐人戈出土自春秋钟离君柏墓主棺椁内棺南壁的东段边上,通长20厘米,援长14厘米,援宽2.5厘米,援厚0.7厘米,胡长5.6厘米,内长5.6厘米,内宽2.7厘米,内厚0.3厘米。该戈长援身较窄,中部有脊,前锋突出,锋利,双面刃。援根部有一短长方条形穿,阑内侧自上而下有三个长条形穿,阑出头。直内,内有一长条形穿,直内后端有明显的挫伤和残缺部分。戈的内末端和胡部分别有铭文,其正面内部铸有8个字铭文:“余子白司此之元戈”,为先铸。其背面胡部刻有7个字铭文:“钟离公柏获徐人”,为后刻上去。钟离公柏获徐人戈与墓中出土的其他两件青铜戈形制相同,长短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合范整体铸造。
钟离公获徐人戈上“余子白司此之元戈”8字为先铸,可知其原先为徐子白司此所铸自用之戈,“钟离公柏获徐人”为后刻,即后来该戈为钟离公柏所缴获。这揭示出钟离公柏时,钟离国与徐国之间发生过战争,钟离曾经取得过胜利,此戈即因获自徐人,钟离公柏刻铭而记功。
钟离君柏墓出土的器物组合与形制具有比较典型的春秋中晚期特征,结合文献中关于春秋时期钟离国的零星记载,这座墓的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鲁昭公二十四年为公元前518年,此应为钟离公获徐人戈的年代下限。
钟离公获徐人戈出土自春秋钟离君柏墓主棺椁内棺南壁的东段边上,通长20厘米,援长14厘米,援宽2.5厘米,援厚0.7厘米,胡长5.6厘米,内长5.6厘米,内宽2.7厘米,内厚0.3厘米。该戈长援身较窄,中部有脊,前锋突出,锋利,双面刃。援根部有一短长方条形穿,阑内侧自上而下有三个长条形穿,阑出头。直内,内有一长条形穿,直内后端有明显的挫伤和残缺部分。戈的内末端和胡部分别有铭文,其正面内部铸有8个字铭文:“余子白司此之元戈”,为先铸。其背面胡部刻有7个字铭文:“钟离公柏获徐人”,为后刻上去。钟离公柏获徐人戈与墓中出土的其他两件青铜戈形制相同,长短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合范整体铸造。
钟离公获徐人戈上“余子白司此之元戈”8字为先铸,可知其原先为徐子白司此所铸自用之戈,“钟离公柏获徐人”为后刻,即后来该戈为钟离公柏所缴获。这揭示出钟离公柏时,钟离国与徐国之间发生过战争,钟离曾经取得过胜利,此戈即因获自徐人,钟离公柏刻铭而记功。
钟离君柏墓出土的器物组合与形制具有比较典型的春秋中晚期特征,结合文献中关于春秋时期钟离国的零星记载,这座墓的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鲁昭公二十四年为公元前518年,此应为钟离公获徐人戈的年代下限。

钟离公获徐人戈-1

钟离公获徐人戈-2

钟离公获徐人戈-3

钟离公获徐人戈-4

钟离公获徐人戈-5

钟离公获徐人戈拓片

钟离公获徐人戈线图
(三)钟离君柏编钟
钟离君柏编钟一套9件,形制均为钮钟,出土时位于墓室南椁室器物箱的北侧边中间偏西部位。9件钮钟均口朝下钮朝上由西向东按照大小一字型排列放置,有的叠压在青铜器物之上,有的叠压在漆木器腐烂的漆皮之上。在钮钟排放的位置范围内没有发现明显悬挂钮钟架子的痕迹。
钮钟体表局部有淡淡的绿锈覆盖,铜胎质较好,做工精良,采用分型嵌范工艺铸造,单件钮钟通高15.8-25.4厘米,钮长3.5-4.5厘米,钮宽2.7-3.9厘米,钮厚0.7-0.9厘米,铣间9.8-15.6厘米,于间7.4-13.3厘米,于厚0.6-1.5厘米,鼓高6-10.4厘米,钲高6.3-12.4厘米,舞6-15.3厘米。
9件钮钟保存完整,个体之间由大到小依次顺减,均为长方形素面钮,钮的边缘中间有明显的范缝,椭圆筒形,于凹口。正背两面都以凸弦纹为界,分为左右两区,每区又分为五个小区,其中篆部两个小区饰重复单元方形蟠虺纹,另外三个枚区饰半圆素面乳丁,舞部和鼓部饰以蟠虺纹,组合成变形兽面纹。背面钲部中间饰重复单元方形的蟠虺纹。
春秋钟离君柏墓共出土乐器23件(套),其中青铜乐器11件(套),石磬12件(套)。11件青铜乐器中有编钟一套9件,铃和鼓钮环各1件。这套钟离君柏编钟为实用器,每件钮钟的腔体内顶部挫磨痕迹明显,调音手法规律,大都有内唇,四侧鼓部也多有调音痕迹。2011年11月,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专家在我馆对该套编钟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钟离君柏编钟是一套一钟一音的编钮钟。
钟离君柏编钟一套9件,形制均为钮钟,出土时位于墓室南椁室器物箱的北侧边中间偏西部位。9件钮钟均口朝下钮朝上由西向东按照大小一字型排列放置,有的叠压在青铜器物之上,有的叠压在漆木器腐烂的漆皮之上。在钮钟排放的位置范围内没有发现明显悬挂钮钟架子的痕迹。
钮钟体表局部有淡淡的绿锈覆盖,铜胎质较好,做工精良,采用分型嵌范工艺铸造,单件钮钟通高15.8-25.4厘米,钮长3.5-4.5厘米,钮宽2.7-3.9厘米,钮厚0.7-0.9厘米,铣间9.8-15.6厘米,于间7.4-13.3厘米,于厚0.6-1.5厘米,鼓高6-10.4厘米,钲高6.3-12.4厘米,舞6-15.3厘米。
9件钮钟保存完整,个体之间由大到小依次顺减,均为长方形素面钮,钮的边缘中间有明显的范缝,椭圆筒形,于凹口。正背两面都以凸弦纹为界,分为左右两区,每区又分为五个小区,其中篆部两个小区饰重复单元方形蟠虺纹,另外三个枚区饰半圆素面乳丁,舞部和鼓部饰以蟠虺纹,组合成变形兽面纹。背面钲部中间饰重复单元方形的蟠虺纹。
春秋钟离君柏墓共出土乐器23件(套),其中青铜乐器11件(套),石磬12件(套)。11件青铜乐器中有编钟一套9件,铃和鼓钮环各1件。这套钟离君柏编钟为实用器,每件钮钟的腔体内顶部挫磨痕迹明显,调音手法规律,大都有内唇,四侧鼓部也多有调音痕迹。2011年11月,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专家在我馆对该套编钟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钟离君柏编钟是一套一钟一音的编钮钟。

钟离君柏编钟-1

钟离君柏编钟-2

钟离君柏编钟-3

钟离君柏编钟-4

钟离君柏编钟-5

钟离君柏编钟拓片-1

钟离君柏编钟拓片-2

钟离君柏编钟线图-1

钟离君柏编钟线图-2
四、钟离君柏墓的保护、展示、利用情况
钟离君柏墓是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了解钟离古国历史,探索古代丧葬史、墓葬类型学以及地域葬俗文化的重要支撑。在对其的保护、展示和利用中,我们本着完整性、原真性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使遗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具体情况如下:
(一)钟离君柏墓保护情况
目前针对于钟离君柏墓的保护主要分为“本体保护”、“本体防护”和“出土文物保护”三个方面。
1、墓葬本体保护措施
对于墓葬本体,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就将其保护纳入了常规性工作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墓坑上建钢结构保护棚一处,周围搭建围墙,采取封闭式保护;为防止墓坑渗水塌方,在墓坑周边设抽水口两处,全天不间断持续抽取地下水,对墓壁则采取放置锚杆和涂抹混凝土防护层进行工程加固支护;对保留的白土垫层等遗迹现象,进行覆罩保护;安排专职保安人员巡逻,全天守护。但这些措施仅仅起到了临时性保护作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侵害仍在持续,保护设施简陋的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了钟离君柏墓的整体风貌和展示利用。
钟离君柏墓是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了解钟离古国历史,探索古代丧葬史、墓葬类型学以及地域葬俗文化的重要支撑。在对其的保护、展示和利用中,我们本着完整性、原真性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使遗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具体情况如下:
(一)钟离君柏墓保护情况
目前针对于钟离君柏墓的保护主要分为“本体保护”、“本体防护”和“出土文物保护”三个方面。
1、墓葬本体保护措施
对于墓葬本体,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就将其保护纳入了常规性工作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墓坑上建钢结构保护棚一处,周围搭建围墙,采取封闭式保护;为防止墓坑渗水塌方,在墓坑周边设抽水口两处,全天不间断持续抽取地下水,对墓壁则采取放置锚杆和涂抹混凝土防护层进行工程加固支护;对保留的白土垫层等遗迹现象,进行覆罩保护;安排专职保安人员巡逻,全天守护。但这些措施仅仅起到了临时性保护作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侵害仍在持续,保护设施简陋的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了钟离君柏墓的整体风貌和展示利用。

墓坑防雨棚

墓坑钢护雨棚及围墙

墓坑钢护雨棚
2017年双墩国家遗址考古公园获批成立,钟离君柏墓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遂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保护,先后制定了《安徽省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保护规划(2016-2030)》和《双墩春秋一号墓、二号墓保护修缮项目技术方案》,采取主要措施有:
(1)遗迹土体裂缝处理和风化区表面加固处理。对遗迹土体裂缝情况,通过清理、预埋注浆管和灌浆等手段进行密封处理。而对于严重风化土体遗存表面,则采取滴注加固保护材料进行加固养护。
(2)科学回填。将墓坑南侧保留的小块白土垫层遗迹整体切割保存,将墓坑整体回填至距地面4米以上(回填时对墓坑依其原有圆形结构实行等高度回填,即继续保持其回填后的圆形锅底状结构),同时垫高周围地面。
(3)建立有组织排水系统。根据保护展示设计在墓坑适当位置设置方形集水井,放置水泵,同时在墓葬周边因形就势修建排水沟渠,疏通清理整治周边原有水渠池塘并与之相连,使墓葬保护区形成完整排水系统。
(4)进行保护性征地。以钟离君柏墓为核心,将周边分布的双墩春秋二号到十一号墓共同纳入保护范围内,在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重点区域实施保护性征地,土地使用性质为“文物古迹用地”,明确扰土深度,最小限度地占用基本农田。
(5)建(构)筑物拆(移)除,植被替换。对钟离君柏墓附近双墩二号墓本体上原有防空洞等建(构)筑物进行拆除处理,信号塔等设备移出墓葬保护范围。同时,清除墓葬本体分布区和保护范围内的各类深根系乔木,替换以浅根系的灌木及草本植被,防止植物根系对墓葬本体的破坏。
2、墓葬本体防护措施
在对钟离君柏墓本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依据《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6-2030)》的要求,还对钟离君柏墓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从而对其形成长期、有效的保护、利用机制。具体如下:
(1)公布保护区划、设置保护界碑及围栏。根据近年来最新考古勘探报告结合地方政府发展诉求重新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在钟离君柏墓的南部、双墩二号墓北部设置“蚌埠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在保护范围外围设置透空保护围栏。
(2)建立日常监控体系。在墓葬保护范围内采取专人值守,定期巡视制度,对已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行监测,对保护区内的相关活动进行监查,及时反馈动态信息。同时,充分发挥文物保护联络员的作用,形成文物保护基层体系。
(3)安全防范。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建立现代化安全防范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风险。
3、出土文物保护措施
钟离君柏墓经发掘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漆木器等570件(套),土偶2153件(套),以及人骨架与动物骨骼若干。针对出土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类型,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措施。
(1)进行科学提取。在钟离君柏墓文物提取的过程中,坚持“因物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遗物的出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对于主墓室遗存、漆皮遗存、殉人骨架及动物骨骼实施了整体套箱提取的保护方法;对于出土的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石器等,尚能分清个体的遗物,采取分个单独提取包装;对粉碎交错叠压的遗物则采取编号分片切割套箱提取的保护方法。除此之外,钟离君柏墓所有出土遗物全部转运至蚌埠市博物馆恒温恒湿库房,进行分类分库保存。
(1)遗迹土体裂缝处理和风化区表面加固处理。对遗迹土体裂缝情况,通过清理、预埋注浆管和灌浆等手段进行密封处理。而对于严重风化土体遗存表面,则采取滴注加固保护材料进行加固养护。
(2)科学回填。将墓坑南侧保留的小块白土垫层遗迹整体切割保存,将墓坑整体回填至距地面4米以上(回填时对墓坑依其原有圆形结构实行等高度回填,即继续保持其回填后的圆形锅底状结构),同时垫高周围地面。
(3)建立有组织排水系统。根据保护展示设计在墓坑适当位置设置方形集水井,放置水泵,同时在墓葬周边因形就势修建排水沟渠,疏通清理整治周边原有水渠池塘并与之相连,使墓葬保护区形成完整排水系统。
(4)进行保护性征地。以钟离君柏墓为核心,将周边分布的双墩春秋二号到十一号墓共同纳入保护范围内,在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重点区域实施保护性征地,土地使用性质为“文物古迹用地”,明确扰土深度,最小限度地占用基本农田。
(5)建(构)筑物拆(移)除,植被替换。对钟离君柏墓附近双墩二号墓本体上原有防空洞等建(构)筑物进行拆除处理,信号塔等设备移出墓葬保护范围。同时,清除墓葬本体分布区和保护范围内的各类深根系乔木,替换以浅根系的灌木及草本植被,防止植物根系对墓葬本体的破坏。
2、墓葬本体防护措施
在对钟离君柏墓本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依据《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6-2030)》的要求,还对钟离君柏墓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从而对其形成长期、有效的保护、利用机制。具体如下:
(1)公布保护区划、设置保护界碑及围栏。根据近年来最新考古勘探报告结合地方政府发展诉求重新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在钟离君柏墓的南部、双墩二号墓北部设置“蚌埠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在保护范围外围设置透空保护围栏。
(2)建立日常监控体系。在墓葬保护范围内采取专人值守,定期巡视制度,对已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行监测,对保护区内的相关活动进行监查,及时反馈动态信息。同时,充分发挥文物保护联络员的作用,形成文物保护基层体系。
(3)安全防范。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建立现代化安全防范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风险。
3、出土文物保护措施
钟离君柏墓经发掘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漆木器等570件(套),土偶2153件(套),以及人骨架与动物骨骼若干。针对出土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类型,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措施。
(1)进行科学提取。在钟离君柏墓文物提取的过程中,坚持“因物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遗物的出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对于主墓室遗存、漆皮遗存、殉人骨架及动物骨骼实施了整体套箱提取的保护方法;对于出土的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石器等,尚能分清个体的遗物,采取分个单独提取包装;对粉碎交错叠压的遗物则采取编号分片切割套箱提取的保护方法。除此之外,钟离君柏墓所有出土遗物全部转运至蚌埠市博物馆恒温恒湿库房,进行分类分库保存。


提取文物安全保卫
(2)开展文物修复工作。2007-2008年,为了保护锈蚀挤压严重的青铜器和破碎的彩陶器,考古队还专门邀请了多名文物修复专家,实地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用时两年,共修复完成青铜器百余件、彩陶器15余件等。2020年,为进一步加强对钟离君柏墓出土青铜器的保护,在国家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蚌埠市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制定了《馆藏青铜器修复方案》,对30件(套)钟离君柏墓出土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

邀请文物保护专家组现场考察并开会制定保护方案-1

邀请文物保护专家组现场考察并开会制定保护方案-2

(3)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文保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对文物利用保护亦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为了使馆藏钟离君柏墓出土文物得到有效合理的保护,蚌埠市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钟离君柏墓展厅进行了微环境改造,加装恒湿机20台与监控传感器33个,提升展柜气密性,同时对钟离君柏墓出土的150余件珍贵文物量身定做了嚢匣。改善了钟离君柏墓出土文物的储存和保护环境,做到了对文物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控与预警。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1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2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3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4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5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6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7

展柜恒湿机

展柜温湿度监控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2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3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4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5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6

蚌埠市博物馆—钟离君柏墓展厅-7

展柜恒湿机

展柜温湿度监控
(二)钟离君柏墓的利用、展示情况
为进一步挖掘阐释文物的价值,拉近群众与文物的距离,从而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我们主要通过“规划展陈”、“本体展示”和“文创开发”三种方式对钟离君柏墓进行展示利用。
1、规划展陈
钟离君柏墓在发掘过程中即十分重视公众考古与新闻宣传方面的工作,发掘中期,考古队根据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住地隔出房间专门制作发掘成果照片展览、并制作沙盘模型和展出部分出土文物等,供大众参观。
为进一步挖掘阐释文物的价值,拉近群众与文物的距离,从而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我们主要通过“规划展陈”、“本体展示”和“文创开发”三种方式对钟离君柏墓进行展示利用。
1、规划展陈
钟离君柏墓在发掘过程中即十分重视公众考古与新闻宣传方面的工作,发掘中期,考古队根据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住地隔出房间专门制作发掘成果照片展览、并制作沙盘模型和展出部分出土文物等,供大众参观。

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进行发掘直播

文物图片展览室

钟离君柏墓举办考古现场图片展-1

钟离君柏墓举办考古现场图片展-2
2015年,蚌埠市博物馆以建设新馆为契机,在新馆“孕沙成珠——蚌埠历史文化陈列”中,专门开辟了“双墩奇冢”展厅,对钟离君柏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和钟离国的相关历史记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出土文物陈列、资料和多媒体综合展示、墓坑场景还原等形势,向普通大众展现了钟离君柏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2、墓葬本体展示
根据《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钟离君柏墓本体展示主要分为为“原状展示”和“保护厅展示”。原状展示,即在对原有墓坑进行科学回填后,按照一号墓的原有结构、遗迹现象进行整体模拟复原展示。保护厅展示,则是在原有墓坑之上建立展示厅,其主要承担两个功能:一是作为钟离君柏墓的保护性设施,覆罩保护已考古发掘的墓坑;二是利用其内部空间兼做小型博物馆,依托原有墓坑,结合复制品展示、展板图片、文字、模型模拟的手段真实再现钟离君柏墓发现、清理、保护的工作过程,展现墓室从封土开始的各种特殊遗迹现象,介绍当前对墓葬形制、出土物的考古学研究与解读成果。除此之外,在展示厅外部景观设计中,还融入了“放射线”、“五色土”等遗迹元素,将文化与景观形式融为一体。
2、墓葬本体展示
根据《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钟离君柏墓本体展示主要分为为“原状展示”和“保护厅展示”。原状展示,即在对原有墓坑进行科学回填后,按照一号墓的原有结构、遗迹现象进行整体模拟复原展示。保护厅展示,则是在原有墓坑之上建立展示厅,其主要承担两个功能:一是作为钟离君柏墓的保护性设施,覆罩保护已考古发掘的墓坑;二是利用其内部空间兼做小型博物馆,依托原有墓坑,结合复制品展示、展板图片、文字、模型模拟的手段真实再现钟离君柏墓发现、清理、保护的工作过程,展现墓室从封土开始的各种特殊遗迹现象,介绍当前对墓葬形制、出土物的考古学研究与解读成果。除此之外,在展示厅外部景观设计中,还融入了“放射线”、“五色土”等遗迹元素,将文化与景观形式融为一体。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分区图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规划图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钟离君柏墓展厅剖面图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规划图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钟离君柏墓展厅剖面图
3、文创开发
为进一步发挥蚌埠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蚌埠市博物馆开发出了多款钟离君柏墓元素的主题文创产品。有以钟离编钟为元素的“斑斓印象方巾”、“钟离乐章—长巾”和“雅乐金声方巾”,亦有彩陶时尚T恤。而在2020年,随着蚌埠市博物馆第一届文创大赛的举办,又相继开发出“陶食——餐具套装”、“中味人生——调味罐”和“钟离杯”等文创产品成功实现了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使钟离君柏墓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为进一步发挥蚌埠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蚌埠市博物馆开发出了多款钟离君柏墓元素的主题文创产品。有以钟离编钟为元素的“斑斓印象方巾”、“钟离乐章—长巾”和“雅乐金声方巾”,亦有彩陶时尚T恤。而在2020年,随着蚌埠市博物馆第一届文创大赛的举办,又相继开发出“陶食——餐具套装”、“中味人生——调味罐”和“钟离杯”等文创产品成功实现了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使钟离君柏墓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钟离君柏墓元素文创—“陶食”中餐具套装

4-2、钟离君柏墓元素文创—摇摆的灯

钟离君柏墓元素文创—钟离乐章长巾

钟离君柏墓元素文创—钟离杯

钟离君柏墓元素文创—斑斓印象方巾

钟离君柏墓元素文创—雅乐金声方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