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安徽所子课题”
(一)项目负责人:袁传勋,成员:郑玲、刘雪霏、刘春梅。
(二)项目简介: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进入快车道,配合基建等各类动土工程的文物抢救和考古发掘工作日新月异,出土文物的数量急剧增多。由于我所馆舍条件差,设备简陋 ,缺乏必要的保护设施,加上梅雨季节环境潮湿、正常情况下气候相对干燥、污染较为严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馆藏文物病害越来越明显。所以在我所开展一次全方位的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重点调查,并配合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馆藏文物病害现状和损失情况,为进一步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和寻找最佳的馆藏条件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馆藏文物病害防治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大事,对我所、我省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所共有馆藏文物2689件,其来源主要是文物考古发掘。上等级329件,馆藏一级文物7件(已全部调查),二级文物13件(已全部调查),三级文物309件(调查296件),一般文物1212件,新增未定级文物1148件。按质地分,石质文物(含玉质)862件,金属文物456件,陶瓷玻璃器1268件,竹木漆器61件,骨器20件,其它22件。这些文物时代跨度大、地方特色鲜明、种类较为齐全,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漆木器文物共调查31件,调查结果是:基本完好文物6件,占19.4%;微损文物13件,占41.9%;中度腐蚀文物5件,占16.1%;重度腐蚀6件,占19.4%;濒危腐蚀1件,占3.2%;微损文物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未定级文物的腐蚀较为严重,定级文物腐蚀程度较轻,文物保护总体情况较为严重。
陶质文物共调查386件,调查结果是:基本完好文物40件,占10.4%,轻微腐蚀文物127件占32.9%,中度腐蚀文物180件占46.6%,重度腐蚀文物44件占11.4%,濒危文物1件占0.3%。轻微腐蚀和中度腐蚀文物占的比例较大,尽管重度文物所占比例较小,但文物腐蚀程度较严重,文物保护形势严峻。
石质(含玉器)文物共调查196件,调查结果是:基本完好文物76件,占38.8%,微损腐蚀文物34件,占17.3%,中度腐蚀文物76件,占38.8%,重度腐蚀文物10件,占5.1%,基本完好文物和中度腐蚀文物占比例较大,其中中度腐蚀以上文物达43.9%,文物腐蚀程度较差,文物保护状况较差。
金属文物共调查148件,调查结果是:基本完好文物8件,占5.4%;轻微腐蚀文物24件,占16.2%;中度腐蚀文物60件,占40.5%;重度腐蚀文物32件,占21.6%;濒危腐蚀文物24件,占16.2%。中度腐蚀文物占的比例较大,文物腐蚀程度较严重,尤其是铁质文物的锈蚀更加严重,文物保护形势严峻。


圆果盘(失水干裂,濒危,未定级) 陶钵(破损、断开,表面酥粉,中度,三级)

金丝及绿松石长盒盖(破损、断开、变色失水,重度,三级)


铜灯(表面硬结物、变形、有害锈、无害锈,中度,三级)
二、潜山漆木器脱水保护(项目负责人:袁传勋):
完成了潜山20多件漆木器进行清洗、拍照、称重、量尺寸、色泽观察等工作,并正对其破损、脱落、褪色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已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较为经济、科学的脱水保护措施,尤其是两件戴发木俑,采用PVB等材料先加固,再进行脱水工作,截至目前为止脱水情况良好、尺寸稳定、色泽无变化。脱水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脱水前男女木俑(1年多时间)
从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和安徽省财政厅争取仪器购置经费约100万元人民币,并配合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从美国EDAX公司成功购置价值约100万元人民币Eagle III型X-射线荧光能谱仪一台。本台仪器的购置大大提高了我所乃至我省文物科技研究的研究层次,使科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科学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聚焦型扫描X-射线荧光能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