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收到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协助请求,中心主任龚德才教授带领中心研究生张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魏彦飞(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纺织品保护部主任)、杨海艳、杨弢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姚政权博士一起赶往阜阳市临泉县,对临泉县姜寨镇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珍贵文物进行了科学提取和有效保护,清理出基本完整的纺织品文物5件(套),成功实现了出土古尸与随葬衣服的安全分离,使古尸的进一步保护成为可能。
2月27日,临泉县姜寨镇姜寨中学附近居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当地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对墓葬发掘现场进行了保护,并及时向安徽省文物局进行了汇报。经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抢救性发掘,发现椁板、棺木基本保存完整,未见有严重腐朽的痕迹,椁板内侧发现有两个木俑,推测棺内可能保存有珍贵文物。因此,棺木出土后,当地文物部门将内棺运往室内,并邀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次日,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一行前往姜寨镇考古发掘现场,仔细地研究了墓葬结构,发现墓葬为较为罕见的浇浆墓(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经层层夯打筑成),且胶浆层除顶部因施工及考古发掘受到破坏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具有极好的研究和保存价值。因此,建议当地文物部门申请保护经费,对浇浆墓进行整体提取,并停止相应的建筑施工,避免重要文物的进一步损毁。
之后,在龚教授的指导下,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研究生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泉县博物馆一起,经过不懈努力,对棺内文物进行了清理和保护。其中,墓主人尸骨保存完整,随身衣物等随葬品也保存较为完好。通过对古尸的清理,将古尸完整地从棺内提取出来,古尸为女尸,身高约138厘米,全身灰黑色,半干半湿,肌肉组织略有弹性。同时,同棺内及女尸身上,成功提取保存基本完好的纺织品文物多件。棺内还出土了29枚铜钱,为“皇宋”、“熙宁”、“明道”等北宋年代钱币,其中“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的钱币年代最晚,由此推断,该墓葬的上限不早于北宋“政和”年间,初步判断可能为北宋时期墓葬。当然,具体下葬年代,需根据墓葬形制、陪葬物品、棺木结构等多因素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
由于浇浆墓的封闭性能比较好,加之棺内可能还放有中药来保护尸体,因而这次现场保护实践及后续研究,对国内其他出土古尸的保护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对胶浆层、椁板、棺液、棺内中草药疑似物等样品进行了取样,相应地科学分析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相关研究成果将为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尸等古尸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此次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继六安白鹭洲战国墓出土荒帷、南门塔出土清代古书等之后的又一项现场文物保护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为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省内文博单位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省博从皖南整体搬迁的徽派建筑、国家一级文物包公墓出土木俑等,对安徽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