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研究》第1--23辑总目录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文物研究》自1985年创刊以来,到2021年经过了36年发展历程,目前共出版了23辑(第24辑待出版),发表了大量文物考古资料和研究论文。为便于读者检索,同时让读者了解到刊物的演变,本目未按照传统的分类编目方法,而是完全按每辑的目录,逐一编目。 |
第1辑(1985年)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加强文物研究工作 推动考古事业发展---代发刊词 |
刘景龙 |
1 |
|
太湖县王家墩遗址试掘 |
高一龙 |
3 |
|
肥东县古城吴大墩遗址试掘简报 |
张敬国 贾庆元 |
14 |
|
宿松县黄鳝嘴遗址发掘简介 |
贾庆元 阚绪杭 姚中亮 |
36 |
|
屯溪下林塘遗址试掘简报 |
杨德标 |
42 |
|
凤台县谢郢古墓清理 |
张彩娟 杨立新 |
46 |
|
申论契文“雉众”为陈师说 |
王贵民 |
49 |
|
钟攠钟隧新考 |
李京华 |
56 |
|
古文字杂记 |
洪家义 |
61 |
|
释  |
陈秉新 |
67 |
|
说文勹及从勹之字探源 |
冯良珍 |
69 |
|
《起源》与石器时代考古 |
陆勤毅 |
74 |
|
鲁国东周墓葬特点初探 |
李虹 |
79 |
|
浅谈伍子胥后人墓志 |
张宏明 |
85 |
|
试论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氏族阶段分期中的重要作用 |
李先登 |
89 |
|
介绍几枚汉代封泥 |
贾麦明 |
93 |
|
“长驱乎井陉”考--读朱元璋撰凤阳《皇陵碑》之一 |
王惠铭 |
95 |
|
|
|
|
第2辑(1986年12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怀宁黄龙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 |
许闻 |
1 |
|
安徽肥东、肥西古文化遗址调查 |
张敬国 |
5 |
|
寿县双桥战国墓调查 |
寿县博物馆 |
11 |
|
潜山县彰法山清理一座战国墓 |
余本爱 |
14 |
|
怀远县唐集汉墓发掘简报 |
杨鸠霞 嵇培君 |
15 |
|
凤台县南金三座西晋墓 |
胡欣民 |
18 |
|
广德县双河乡长安村西晋墓清理报告 |
广德县文化局 |
25 |
|
霍山县下符桥宋代黑瓷窑址调查 |
李广宁 怀平一 方林 |
28 |
|
安徽巢湖市钓鱼台发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
方笃生 韩立刚 |
34 |
|
安徽巢县猫儿洞的Microtus brandtiodes |
郑龙亭 |
37 |
|
六安市九里沟出土的铜簋 |
胡仁宜 |
39 |
|
南陵土墩墓的几个问题 |
陆勤毅 刘平生 |
40 |
|
郎溪土墩墓初探 |
宋永祥 |
45 |
|
初民凿齿及其蛮性遗留的面面观 |
龚维英 |
51 |
|
关于“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
何长风 |
58 |
|
江淮地区楚文化考古述略 |
丁邦钧 |
62 |
|
楚墓中的殉葬现象 |
宫希成 |
67 |
|
马王堆汉墓中的人物图像及其民族特点初探 |
周世荣 |
71 |
|
墙盘年代与微族国别辨正 |
黄盛璋 |
79 |
|
从史墙盘铭文谈周武王伐淮夷 |
钱伯泉 |
85 |
|
楚国官玺考述 |
郑超 |
87 |
|
蔡侯产剑铭文补释及其他 |
黄德宽 |
95 |
|
战国古玺文字考释补正 |
陈尔俊 |
99 |
|
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 |
李学勤 |
101 |
|
三国吴朱然墓出土漆器题铭中的“蜀郡作牢” |
连劭名 |
106 |
|
安徽近年出土楚铜贝初探 |
汪本初 |
107 |
|
从安庆宋城砖的发现谈宋城的建设 |
卢茂村 |
111 |
|
谈新发现的苏轼《行香子》词石刻 |
徐超文 |
115 |
|
朱元璋宗室世系考 |
王惠铭 |
118 |
|
必须重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动物遗骸的研究 |
韩立刚 方笃生 |
124 |
|
安徽出土铜镜成分分析 |
何堂坤 李国梁 孙春格 |
127 |
|
.学术信箱.关于伍子胥后人墓志的通讯 |
王襄天 张宏明 |
135 |
|
|
|
|
第3辑 (黄山书社,1988年 9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考古与文物研究 |
|
|
|
|
安徽近年石器时代考古 |
陆勤毅 |
1 |
|
论新石器时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
孙瑞宁 |
6 |
|
略论江淮地区夏商周文化分期及族属 |
张敬国 |
15 |
|
二里头遗址墓葬浅析 |
缪雅娟 张忠伏 |
21 |
|
略论我国南方商周青铜器及其特色 |
彭适凡 |
35 |
|
从考古资料看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 |
杨亚长 |
42 |
|
安徽屯溪西周墓族属问题刍议 |
崔莉敏 |
47 |
|
谈蔡侯墓 |
马道阔 |
50 |
|
曾国的来源 |
胡淀咸 |
53 |
|
早期古籍中有关玉器之记载和实物考略 |
柯昌济 |
57 |
|
魏晋封建论之考古学证明 |
高和平 |
60 |
考古新发现 |
|
|
|
|
巢湖市石刀山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
方笃生 |
67 |
|
皖南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调查简报 |
房迎三 |
74 |
|
铜陵凤凰山发现春秋铜器 |
叶波 |
84 |
|
安徽六安城东西汉车马坑清理简报 |
邵建白 |
87 |
|
当涂县塔桥村出土一组东汉铜器 |
王俊 |
92 |
|
九成坂农场发现一座北宋纪年墓 |
许文 |
95 |
|
当涂太白乡陈山西晋墓 |
李万德、王俊 |
34 |
|
望江县城郊窑头村发现唐代文物 |
程继红 |
59 |
|
临泉出土一件珍贵石雕 |
冯耀堂 |
83 |
考古理论与方法 |
|
|
|
|
比较考古学初探 |
张爱兵 |
97 |
|
物探考古的应用与展望 |
张寅生 |
101 |
古文字研究 |
|
|
|
|
卜辞禾年说 |
陈炜湛 |
107 |
|
卜辞所见“中”字本义试说 |
黄德宽 |
117 |
|
皖出二兵跋 |
何琳仪 |
118 |
|
战国古玺文字字形增省例说 |
陈尔俊 |
122 |
|
从古文字学与训诂学的关系谈训诂学的发展 |
陈秉新 |
128 |
|
舒城九里墩战国墓金文初探 |
王少清 |
136 |
|
谈新近公布的两枚战国齐莒刀 |
吴振武 |
139 |
|
南陵出土的攻敔王光剑再考 |
张敏 周晓陆 |
142 |
历史地理考察 |
|
|
|
|
垓下和垓下之战 |
陈怀荃 |
144 |
|
垓下古战场考察 |
李广宁 |
150 |
|
我国古代最早称“京”都城考 |
李虹 |
154 |
|
信阳楚王城非楚顷襄王临时国都辩 |
张志华 |
156 |
|
合肥三国新城考 |
房迎三 |
160 |
|
滁县西涧的古今 |
倪志云 |
165 |
|
|
|
|
古代科技与工艺 |
|
|
|
|
安徽出土铜镜金相分析 |
何堂坤 李国梁 孙春格 |
170 |
|
皖南古代铜矿初步考察与研究 |
杨立新 |
181 |
|
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群江木冲冶炼场调查 |
刘平生 |
191 |
|
试述孙吴时期越窑的大发展 |
李刚 |
202 |
|
太湖双塘北宋窑址调查 |
王玉祥 |
209 |
|
陶球初探 |
汪宗武 |
212 |
|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七门堰 |
宋志发 汤光升 |
218 |
|
试谈寿县城墙的特殊形制与功能 |
苏希圣 李瑞鹏 |
221 |
|
|
|
|
古代碑刻玺印 |
. |
|
|
|
当涂青山李白墓前南宋重刻唐范传正文《李白墓碑》考 |
王惠铭 |
223 |
|
宋抗金将领王谘墓志考 |
叶波 |
230 |
|
从女真文碑刻印证和补充历史文献的缺略 |
毛汶 |
232 |
|
新发现的“大莫嚣”古玺考略 |
吴同玲 胡援 |
237 |
|
寿县博物馆所藏几枚汉魏官印 |
许建强 |
239 |
|
浅谈“总领之印” |
王明康 |
241 |
|
安徽出土历代买地券研究 |
吴兴汉 |
243 |
|
亳县、阜阳出土汉代铅券笺释 |
韩自强 李灿 |
253 |
|
东吴朱然墓出土“ 太平百钱” “直百五铢”两钱之我见 |
汪本初 |
259 |
|
黟县西递村明清家具 |
殷永达 |
262 |
|
宁国县南宋仙人塔 |
李新国 汪本初 |
271 |
|
《十二真图 》小考 |
童树桐 |
273 |
|
|
|
|
第4辑 (黄山书社,1988年 11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而立之年的思考 |
本刊编辑部 |
1 |
|
和县、巢县人类化石研究综述 |
方笃生 |
3 |
|
安徽宁国县河沥溪镇发现的旧石器 |
房迎三 |
11 |
|
建国以来安徽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
韩立刚 |
21 |
|
安徽巢县猫儿洞哺乳动物群 |
郑龙亭 |
35 |
|
论薛家岗文化 |
刘和惠 |
47 |
|
关于薛家岗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 |
高一龙 |
55 |
|
安徽江淮地区原始文化初探 |
杨立新 |
63 |
|
安徽江淮地区夏时期文化初析 |
何长风 |
73 |
|
试论皖南土墩墓 |
杨德标 |
81 |
|
长丰战国晚期楚墓 |
杨鳩霞 |
89 |
|
嘉山县明代李贞夫妇墓及有关问题的推论 |
吴兴汉 |
99 |
|
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
张敬国 |
104 |
|
定远侯家寨汉墓 |
阚绪杭 |
118 |
|
合肥西郊刘郢胡大墩汉墓 |
胡欣民 |
137 |
|
合肥明初何杨氏墓 |
李德文 |
145 |
|
繁昌瓷窑址调查纪要 |
王业友 |
152 |
|
皖南出土的青铜器 |
李国梁 |
161 |
|
长沙楚帛书文字考释之辨正 |
陈秉新 |
187 |
|
谒、刺小识 |
丁邦钧 |
194 |
|
试谈安徽古代瓷器的生产与外销 |
李广宁 |
199 |
|
从朱然墓出土书法艺术品论到东吴书法艺术的成就 |
马道阔 |
205 |
|
安徽东至县出土南宋关子钞版真伪考辨 |
汪本初 |
212 |
|
潜山宋太平塔研究 |
殷永达 |
221 |
|
建国以来出土、征集的韩林儿宋政权遗物归属问题研究 |
王惠铭 |
233 |
|
徽州明代建筑彩画 |
刘淼 |
241 |
|
角度、采光、背景等造型手段在文物摄影中的运用 |
李新国 |
252 |
|
考古资料档案工作浅谈 |
杜世安 |
260 |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十年大事记 |
|
263 |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论著及文物考古资料简目 |
王惠铭 |
|
实验考古学 |
|
|
|
|
综合性研究--实验考古学科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
华觉明 |
285 |
|
实验室考古学在文物考古事业中的地位及展望 |
盛发和 |
288 |
|
古代浇注类不透性石墨研究——朱然墓出土鐎斗分析 |
王昌燧 丁邦钧 胡克良 |
292 |
|
|
|
|
第5辑 (黄山书社,1989年 9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回顾与展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
本刊编辑部 |
1 |
祝贺苏秉琦先生八十寿秩 |
|
|
|
|
巨大的贡献 和煦的春晖--祝贺秉琦师从事考古研究五十五年 |
高广仁 邵望平 |
13 |
|
在前辈开创的中国考古学的科学道路上前进 |
王步毅 李国梁 |
19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十年纪念 |
|
|
|
|
国家文物局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贺信 |
|
22 |
|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十年纪念会开幕式上的祝辞 |
俞伟超 |
23 |
|
淮夷新考 |
黄盛璋 |
25 |
|
安徽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的初步观察 |
严文明 |
42 |
|
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张忠培 |
46 |
|
谈谈对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认识 |
高广仁 |
50 |
|
薛家岗文化葬俗述要 |
任式楠 |
53 |
|
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 |
俞伟超 |
57 |
|
殷墟征人方卜辞地名汇释 |
陈秉新 |
64 |
|
安徽淮河流域夏商时期古代文化 |
杨立新 |
82 |
|
关于安徽原始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何长风 |
93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人类化石的鉴定和安徽化石人类 |
张银运 |
101 |
|
初探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兼论中国文明时代产生的多元性 |
吴汝作 |
104 |
|
由原始思维探索初民的口阴一致观 |
龚维英 |
115 |
|
简论青铜器的年代鉴定 |
杜遒松 |
122 |
|
关于寿县楚王墓的几个问题 |
刘和惠 |
129 |
|
试论錞于的类型和分期 |
刘建国 |
135 |
|
从考古资料试论商周的刖刑 |
吕智荣 |
144 |
|
从考古材料看东汉佛教 |
文立中 |
147 |
|
颍上出土魏晋陶楼之建筑结构研讨 |
刘皖红 |
151 |
文物考古新发现 |
|
|
|
|
定远县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
阚绪杭 |
157 |
|
合肥市环城公园东汉墓 |
吴兴汉 袁南征 谢少石 |
171 |
|
临泉古城南于庄出土一批汉代铜洗 |
冯耀堂 |
176 |
|
凤台县汉墓清理简报 |
王西河 秦克非 王光辉 |
178 |
|
繁昌新潮东吴墓 |
徐繁 |
181 |
|
青阳县三增唐墓 |
青阳县文物管理所 |
186 |
|
太湖县罗湾北宋墓清理简报 |
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
190 |
|
望江县宋墓清理简报 |
宋康年 |
195 |
|
铜陵发现古代铁矿井和冶铸遗址 |
汪景辉 杨立新 |
197 |
|
黄山区出土一件商代陶斝 |
程先通 |
199 |
|
介绍两面六朝铜镜 |
王俊 |
200 |
|
郎溪县清理一座宋墓 |
汪卫国 |
237 |
古文字学 |
|
|
|
|
岣嵝碑研究 |
曹锦炎 |
201 |
|
卜辞中“气”的意义和用法 |
张玉金 |
214 |
|
泾伯器正名 |
刘钊 |
219 |
|
无者俞钲铭文补释和器名考订 |
崔恒升 |
221 |
|
试论汉字的性质 |
王少华 |
225 |
|
文字起源和南方古文字问题的探索 |
裘士京 |
238 |
|
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初论 |
徐大立 |
246 |
历史地理研究 |
|
|
|
|
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 |
陈怀荃 |
259 |
|
东汉阜陵城位置辨正 |
李文清 李政新 |
266 |
古钱币研究 |
|
|
|
|
东至“关子钞版”的有关问题 |
李国梁 |
268 |
|
建国以来安徽出土古钱币述略 |
汪本初 |
274 |
藏品介绍 |
|
|
|
|
介绍九件安徽出土丹阳铜镜 |
孙春格 |
289 |
|
淮南市博物馆藏镜述略 |
徐孝忠 |
293 |
玺印与碑刻 |
|
|
|
|
解放以来安徽出土的金代官印概述 |
卢茂村 |
301 |
|
北宋包令仪墓神道碑 |
程如峰 |
307 |
|
宿县出土的宋代苗正伦墓志初释 |
张宏明 王化民 |
311 |
古陶瓷研究 |
|
|
|
|
古瓷定名概述 |
陈尔俊 |
316 |
|
肖县夏村发现古窑址--兼谈对肖窑的认识 |
胡欣民 |
321 |
|
十四、十五世纪的贸易陶瓷--特别是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 |
(日)龟井明德文 广宁译 |
325 |
实验考古学 |
|
|
|
|
安徽出土铜镜表面分析 |
何堂坤 李国梁 孙春格 |
328 |
|
古铜镜的SEM研究 |
王胜君 徐力 王昌燧 |
340 |
|
古铜镜表层组织结构成分的AEM研究 |
张庶元 谭舜 |
346 |
国外考古学 |
|
|
|
|
丹尼尔及其《考古学简史》 |
李学勤 |
354 |
|
四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的新发展 |
格林.丹尼尔著 温东林译 |
356 |
古代文书契约研究 |
|
|
|
|
唐开元廿一年西州都督府处分行旅文案残卷的复原与研究 |
吴震 |
370 |
|
徽州民间田地房产典当契研究 |
刘淼 |
388 |
|
|
|
|
第6辑 (黄山书社,1990年 10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和县猿人化石发现十周年纪念 |
|
|
|
|
和县猿人化石在我国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纪念和县猿人化石发现十周年 |
吴汝康 |
1 |
|
八十年代长江流域古人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黄万波 顾玉珉 |
3 |
|
和县、周口店和爪哇直立人头骨的比较 |
张银运 |
5 |
|
长阳人化石地质时代的讨论及其与安徽古人类的比较 |
许春华 |
11 |
|
巢湖市望城岗旧石器的发现与研究 |
方笃生 |
19 |
|
古人类学的困惑——和县人与巢县人的时代 |
房迎三 |
36 |
|
和县猿人迁徙路线的探讨 |
韩立刚 |
43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未有文字以前表示“方位”与“数理关系”的玉版——含山出土玉版小论 |
饶宗颐 |
48 |
|
凌家滩墓地发掘的意义 |
吴汝祚 |
53 |
|
薛家岗文化浅析 |
杨立新 |
59 |
|
论薛家岗遗址的分期 |
宫希成 |
70 |
|
郑家坳墓地陶器分析 |
刘诗中 李家和 |
76 |
|
从墓葬形式看大汶口文化婚姻形态的演变 |
何德亮 |
81 |
|
考古发现与古乐研究 |
殷涤非 |
89 |
|
试论楚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
李先登 |
93 |
|
鄂东北地区西周文化因素的分析——兼论楚文化的相关问题 |
何长风 |
98 |
|
长丰杨公战国墓的茔界问题 |
程如峰 |
104 |
|
关于称钱衡墨书文字及相关问题—— 答洪家义同志 |
黄盛璋 |
107 |
|
六安宋墓述略 |
李勇 |
112 |
考古新发现 |
|
|
|
|
安徽萧县先秦遗址考古调查 |
张敬国 贾庆元 何长风 胡欣民 |
116 |
|
蚌埠市先秦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
杨益峰 |
124 |
|
舒城县秦家桥战国楚墓清理简报 |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 |
135 |
|
五河县清理两座东汉墓 |
胡欣民 |
147 |
|
巢湖市发现一座西晋纪年砖墓 |
彭国维 |
151 |
|
马鞍山市盆山发现六朝墓 |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 |
153 |
|
郎溪县发现一批六朝窖藏铜器 |
宋永祥 |
158 |
|
枞阳发现一批文物 |
王乐群 |
160 |
|
寿县出土一件春秋铜罍 |
许建强 李宏 |
253 |
|
宣州发现西汉铭文四神规矩镜 |
徐之田 |
265 |
青铜器研究 |
|
|
|
|
群舒故地出土的青铜器 |
李国梁 |
162 |
|
试论东周刻纹铜器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 |
林留根 施玉平 |
191 |
古文字学 |
|
|
|
|
中方鼎与《周易》 |
李学勤 |
197 |
|
“诸侯之旅”等印考释 |
裘锡圭 |
202 |
|
卜辞贞鼎说 |
陈炜湛 |
206 |
|
《古币文编》校释 |
何琳仪 |
213 |
|
释 |
吴振武 |
218 |
|
古文字考释方法综论 |
黄德宽 |
224 |
|
言字构形和偏旁中言与义近字互用 |
陈尔俊 |
236 |
|
安徽出土金文考释拾零(一) |
崔恒升 |
243 |
|
子汤簋铭文试解 |
王辉 |
246 |
|
安徽寿县出土的楚王镐铭文考辨 |
钱伯泉 |
249 |
民族学、民俗学研究 |
|
|
|
|
沈国的来源和沈氏的分布 |
何光岳 |
254 |
|
江淮民间的女阴崇拜 |
李晖 |
266 |
历史地理研究 |
|
|
|
|
丹阳铜、梅根冶、永丰监考 |
杨国宜 裘士京 |
272 |
|
南陵置县及其后迁徙问题的探讨 |
李天敏 |
279 |
|
西汉向县城址地望新证 |
张宏明 |
283 |
|
简论通济渠废弃的原因 |
冀和 |
287 |
古代简牍文书契约研究 |
|
|
|
|
阜阳汉简《庄子》 |
韩自强 |
292 |
|
西汉木简中的“吏宁书”与“病书” |
连劭名 |
295 |
|
唐开元廿一年西州都督府处分行旅文案残卷的复原与研究(续完) |
吴震 |
299 |
|
明清徽州文契研究——山场的租佃、管理和所有权转移 |
刘和惠 |
326 |
古建筑研究 |
|
|
|
|
楚宫室中的高台建筑 |
马世之 |
338 |
|
让文物建筑再现昔日风采——桐城文庙修复的调查与思考 |
王亦耕 |
344 |
|
从《营造法式.赑屃鳌座碑》看凤阳明皇陵碑的石作 |
王惠民 |
348 |
|
徽州民居建筑的地区性与阶段性刍议 |
刘皖红 |
353 |
实验考古学 |
|
|
|
|
中国早期冶铜技术初探 |
李京华 |
366 |
|
考古学遗迹遗物的化学保护 |
(日)沢田正昭著 李虹译 |
373 |
|
试论我国唐代钱币铸行及相关问题 |
汪本初 |
379 |
|
|
|
|
|
望江县收藏的一方北宋墓碣 |
张宏明 宋康年 |
392 |
|
把文物画面摄制得更完美——文物摄影构图浅谈 |
李新国 |
395 |
|
重视对传世文物的研究 |
李生宝 吴同玲 |
278 |
|
《汉语文字学史》评介 |
李立芳 |
404 |
|
读《楚灭国考》 |
汪延洽 |
407 |
|
|
|
|
第七辑 (黄山书社,1991年 12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苏鲁豫皖考古座谈会纪要 |
本刊编辑部 |
1 |
光辉历程 继往开来 |
|
|
|
|
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特有的宣传教育作用 |
朱世力 |
37 |
|
王稼祥和《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
徐则浩 |
40 |
|
皖西苏区党的建设 |
王传厚 |
46 |
|
奋战鄂豫皖疆场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王平章烈士 |
周祥璧 陈世明 |
51 |
|
皖西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略 |
汪本初 |
53 |
|
墨园高氏祠——立夏节起义旧址 |
魏奇林 陈荣勋 |
60 |
|
王稼祥故居与柳溪小学 |
徐国旺 |
61 |
和县猿人化石发现十周年纪念 |
|
|
|
|
检阅过去 开拓未来——纪念和县猿人头盖骨发现十周年 |
|
|
|
暨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学术讨论会评述 |
今明 |
62 |
|
和县与巢湖人类化石的关系 |
许春华 张银运 方笃生 |
64 |
|
水阳江流域原始人群的经济生活 |
房迎三 |
72 |
|
银山人化石点动物群与巢湖市附近洞穴堆积的时代关系 |
韩立刚 |
78 |
|
汉水上游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探讨 |
王幼平 |
88 |
|
山西襄汾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矛形器制作工艺研究 |
李占扬 |
95 |
|
新发现的和县人挠骨化石 |
方笃生 |
101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长江流域亦为中华文明摇篮说 |
裘士京 陆勤毅 |
102 |
|
苏皖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 |
高蒙河 |
108 |
|
安徽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
杨德标 |
134 |
|
皖南原始文化刍议 |
杨立新 |
146 |
|
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制式盘 |
钱伯泉 |
152 |
|
论早期湖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
刘建国 |
157 |
|
古代沿海氏族的社祭和后母崇拜 |
王少华 |
167 |
|
徐国青铜器略论 |
万全文 |
172 |
|
再谈《衡书》中的几个问题 |
洪家义 |
176 |
|
封缄和它的专用章 |
李国梁 |
183 |
|
对铜陵地区古代铜矿的几点认识 |
汪景辉 |
191 |
|
寿州窑隋代青瓷的认识 |
胡欣民 |
198 |
|
文物美学初论 |
王政 |
202 |
楚文化研究 |
|
|
|
|
古文字中所见楚官府官名辑证 |
黄锡全 |
208 |
|
楚国、楚系有铭铜器编年补论 |
刘彬徽 |
237 |
|
楚子弃疾 与“楚子”的称谓问题 |
赵世纲 |
244 |
|
再论信阳楚王城是楚顷襄王临时国都 |
欧潭生 |
250 |
|
谈谈巢湖市发现的楚国砝码 |
张宏明 |
255 |
考古新发现 |
|
|
|
|
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
张敬国 |
259 |
|
屯溪市奕棋八号墓发掘简报 |
屯溪奕棋八号墓发掘组 |
268 |
|
淮南市古文化遗址调查 |
何长风 |
274 |
|
繁昌县缪墩遗址调查简报 |
徐繁 |
281 |
|
安徽铜陵市金口岭春秋墓 |
张国茂 |
286 |
|
六安九里沟春秋墓清理简报 |
方林 |
290 |
|
钟离城遗址出土“钟离丞印”封泥 |
孙祥宽 |
294 |
|
肥西县刘河唐墓出土的几件文物 |
席为群 |
296 |
|
望江县城西村北宋墓清理简报 |
宋康年 |
298 |
|
繁昌象形山宋墓清理简报 |
陈衍麟 |
301 |
|
凤阳县余庄村明墓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凤阳县文物管理所 |
308 |
古文字研究 |
|
|
|
|
濮国铜器新发现——濮国地望、迁徙及其与西南诸民族关系新考 |
黄盛璋 |
318 |
|
蔡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
张亚初 |
332 |
|
战国官印考释(二篇) |
李家浩 |
346 |
|
“於王既正”印文考---兼论望山二号楚墓的年代 |
汤余惠 |
354 |
|
卜辞中表示两件事时间关系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
张玉金 |
356 |
|
甲骨文字义辨微举隅 |
洪家义 刘兴林 |
381 |
|
《说文》古文中所见言字及从心从言偏旁互用例札迻 |
张光裕 |
386 |
|
金文疑难字考释二则 |
李立芳 |
389 |
简牍文书研究 |
|
|
|
|
阜阳汉简《年表》整理札记 |
胡平生 |
392 |
|
论徽商的观念形态——徽州文契研究之二 |
刘和惠 |
403 |
藏品介绍与研究 |
|
|
|
|
拾穗随记 |
宋伯胤 |
416 |
|
淮南市博物馆藏瓷选介 |
徐孝忠 |
423 |
|
浅谈中国外销瓷器对高丽青瓷的影响 |
王丹丹 |
427 |
实验考古学 |
|
|
|
|
试论物探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应用 |
刘乐山 朱振文 |
429 |
|
包拯遗骨的防霉防蛀处理 |
盛发和 梅凌 |
435 |
古建筑研究 |
|
|
|
|
东汉楼阁建筑应用类型探讨 |
刘皖红 |
439 |
|
徽式格子门艺术 |
方玉良 |
450 |
|
|
|
|
第八辑 (黄山书社,1993年 10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根深叶茂 本固枝荣 |
张柏 |
1 |
|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
曹建昭 |
2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安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研究与展望 |
韩立刚 |
4 |
|
皖北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存及其性质 |
吴家安 梁中合 王吉怀 |
17 |
|
含山玉龟玉片补考 |
王育成 |
28 |
|
萧县金寨史前遗址小议 |
吴汝祚 |
37 |
|
“玉器时代”说商榷 |
高一龙 |
40 |
|
根据燕下都出土瓦类推测它的制作方法 |
傅振伦 |
43 |
|
楚蔡吴越有铭青铜兵器综述 |
吴兴汉 |
48 |
|
谈安徽出土的汉代漆器 |
杨鳩霞 |
56 |
|
宿县宝光寺汉墓石祠画像石 |
王化民 |
64 |
|
安徽马鞍山朱然墓侧的东吴画像砖 |
吴大林 |
71 |
|
包拯墓志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
程如峰 |
73 |
|
天长三角圩汉代玉器点滴 |
傅慧娟 |
78 |
考古新发现 |
|
|
|
|
巢湖市望城岗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
方笃生 韩立刚 |
80 |
|
安徽铜陵地区发现的旧石器 |
房迎三 |
93 |
|
蚌埠双墩遗址的发掘与收获 |
阚绪杭 |
101 |
|
宿县、灵璧、泗县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
贾庆元 张敬国 何长风 胡欣民 |
104 |
|
枞阳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
阚绪杭 方国祥 |
111 |
|
安徽怀宁跑马墩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
杨德标 金晓春 汪茂东 |
123 |
|
六安县城北窑厂战国墓清理简报 |
六安地区文管所 六安县文管所 |
135 |
|
安徽广德出土东周青铜器 |
广德县文化局 郑振 |
139 |
|
舒城五里乡古墓葬清理简报 |
张钟云 |
141 |
|
天长县祝涧窑厂西汉木椁墓清理简报 |
天长县文管所 |
146 |
|
淮南朱岗西汉石椁墓清理简报 |
淮南市博物馆 |
148 |
|
太湖县近年出土的古代铜镜 |
梅毅 |
150 |
|
安徽合肥出土元代铜铳 |
郝颜飞 |
153 |
古文字研究 |
|
|
|
|
“明”字的启示 |
姚孝遂 |
154 |
|
墙盘铭文集释 |
陈秉新 |
157 |
|
信阳楚简选释 |
何琳仪 |
168 |
|
“淊前”玉圭跋 |
黄锡全 |
177 |
楚文化研究 |
|
|
|
|
江淮地区楚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李德文 |
181 |
|
春秋“子荡”楚器考 |
李勇 胡援 |
186 |
古铜矿考古研究 |
|
|
|
|
皖南古铜矿冶遗址在东亚文明史上的地位 |
李广宁 |
189 |
|
安徽沿江地区的古代铜矿 |
杨立新 |
194 |
|
安徽古代铜矿考古调查综述 |
汪景辉 |
204 |
古瓷研究 |
|
|
|
|
安徽古瓷概述 |
叶润清 |
211 |
|
金寨县回水窑址调查 |
余似冰 |
224 |
古钱币研究 |
|
|
|
|
五代十国钱币浅说 |
汪本初 |
227 |
|
我国古代金属铸币的历史分期 |
张宏明 |
241 |
简牍文书研究 |
|
|
|
|
《二娘子家书》时代质疑 |
李国梁 |
250 |
|
清代祁门善和里程氏宗族的“会”组织 |
刘淼 |
256 |
考古科技 |
|
|
|
|
X--荧光无损法检测汉四铢古钱币 |
毛振伟 张秉伦 池锦琪 张振标 |
267 |
|
石质文物的化学封护 |
盛发和 |
269 |
|
PVAC改性脲醛树脂胶加固古代建筑糟朽木构建的研究 |
袁传勋 陈顺喜 盛发和 |
274 |
古建筑研究 |
|
|
|
|
安徽泾县宝胜禅院崇宁舍利塔初探 |
刘皖红 |
287 |
安徽古学考 |
|
|
|
|
刘安与淮南学派 |
杨竹英 |
298 |
学术信息 |
|
|
|
|
首届亚洲文明暨中国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
李立芳 |
308 |
|
《简明甲骨文词典》评介 |
林方 |
312 |
|
读《校勘学》 |
张犁 |
313 |
|
|
|
|
第九辑 (黄山书社,1994年 11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张森水 |
1 |
|
薛家岗遗址和北阴阳营遗址的关系以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
吴汝祚 |
15 |
|
近年来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 |
张敬国 |
25 |
|
湖北省黄梅县塞墩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 |
韩立刚 |
31 |
|
浅谈城背溪文化遗存 |
卢德佩 |
53 |
|
石台、含山出土刻有日月纹的石锛 |
黎明 |
57 |
|
青铜器兽面纹源流初探 |
唐复年 |
59 |
|
上古吴人与吴地论 |
王少华 |
66 |
|
州来国探源 |
任经荣 |
71 |
|
天长三角圩西汉墓札记 |
刘和惠 |
78 |
|
简话汉代神话造像及功用 |
程东辉 |
82 |
|
宿州市发现的明代铜镜及其相关问题 |
龚和 |
84 |
|
出土文物中的煤精雕刻制品 |
祁守华 |
89 |
考古新发现 |
|
|
|
|
宁国县港口湾水库淹没区文物调查简报 |
房迎三 吴卫红 刘政 陈勇 |
96 |
|
安徽省宿州市芦城子遗址发掘简报 |
叶润清 |
101 |
|
芜湖县“楚王城”遗址调查简报 |
谢小成 |
120 |
|
肥东县出土西汉陶器 |
马道阔 |
132 |
|
当涂县黄山东晋墓清理简报 |
王俊 李万德 |
134 |
|
江西永新古墓出土铜棺椁 |
李志荣 |
137 |
|
望江县城郊唐墓清理 |
宋康年 |
139 |
|
合肥市出土唐代器物 |
马道阔 |
142 |
|
淮南市出土一批唐代器物 |
徐孝忠 |
144 |
|
青阳县南唐砖室墓清理简报 |
青阳县文物管理所 |
147 |
|
枞阳发现北宋时期地券 |
王乐群 |
150 |
古文字研究 |
|
|
|
|
古越阁所藏商周青铜兵器撷英 |
黄盛璋 |
152 |
|
汉字为意符示音文字说 |
陈秉新 |
162 |
|
从殷代祭星郊礼中论五行起源 |
沈建华 |
169 |
|
甲骨文语言层次的表达方式考论 |
管锡华 |
174 |
|
卜辞中表示两事时间关系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
张玉金 |
178 |
|
“亚”“旅”和“亚旅” |
崔恒升 |
196 |
|
释面免---《从人形古文字零释》续篇 |
王慎行 |
201 |
|
战国楚寿春 鼎跋 |
周晓陆 |
204 |
民俗学研究 |
|
|
|
|
文身文化现象透视--兼论中华文身黥面的源和流 |
龚维英 |
208 |
|
从考古材料看历代葬俗 |
阚绪杭 |
216 |
古代陶瓷文化研究 |
|
|
|
|
唐代长沙窑诗句及其铭文研究 |
周世荣 |
219 |
|
安徽省博物馆藏寿州窑瓷器--兼谈寿州窑产品的种类和外销 |
王业友 |
243 |
古钱币研究 |
|
|
|
|
安徽出土古钱范考略 |
汪本初 |
253 |
文献研究 |
|
|
|
|
一部内涵丰富的假借字书--朱珔《说文假借义证》评介 |
黄德宽 余国庆 |
263 |
|
清代祁门善和里程氏宗族的“会”组织(续完) |
刘淼 |
268 |
|
明黄成《鬃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古漆工专著 |
刘云 |
275 |
安徽古学考 |
|
|
|
|
淮南学派著作考评 |
杨竹英 |
279 |
考古科技 |
|
|
|
|
商代坩埚的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 |
毛振伟 陈顺喜 杨德标 袁传勋 |
286 |
|
我国古代铜镜的曲率考察 |
何堂坤 李国梁 孙春格 熊亚云 |
290 |
|
西汉、三国古漆膜与现代漆膜的比较 |
陈顺喜 盛发和 |
298 |
|
文物保护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
袁传勋 |
301 |
|
关于开发计算机考古软件的建议 |
房迎三 |
307 |
古建筑研究 |
|
|
|
|
寿县北宋天圣七年舍利砖塔 |
涂书田 任经荣 |
310 |
|
拾穗随记(续) |
宋伯胤 |
317 |
|
试述楚王子午鼎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
刘兴 |
319 |
|
李自成禅隐夹山寺考述 |
周觉鈞 |
330 |
|
|
|
|
第十辑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5年会论文集 黄山书社,1995年 9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群贤毕至 盛会今宵 |
周心田 |
1 |
|
寿州窑瓷器釉色的科研成果 |
胡悦谦 |
2 |
|
唐寿州窑黄釉瓷器 |
林淑钦 李广宁 陈数榆 王昌燧 河西学 铃木捻 井上嘉 |
7 |
|
皖南四处青瓷窑址的初步调查 |
阚绪杭 |
10 |
|
试论包拯家族墓出土瓷器窑口及相关问题 |
吴兴汉 |
28 |
|
“宣州官窑”探微 |
谢小成 |
35 |
|
宣州窑浅见 |
胡欣民 |
50 |
|
浅议宣州窑 |
张勇 |
52 |
|
浅谈对寿州窑黄釉瓷的认识 |
孔粤华 |
57 |
|
略谈寿州窑和繁昌窑 |
王文强 |
58 |
|
从馆藏繁昌窑瓷器谈宋代繁昌窑影青瓷 |
王丹丹 |
61 |
|
安徽淮北地区的肖窑 |
卢茂村 |
63 |
|
略谈寿州窑黄釉瓷器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
杨爱玲 |
68 |
|
繁昌窑器釉色及造型工艺 |
陈衍麟 |
71 |
|
关于景德镇与繁昌青白瓷的讨论 |
蔡毅 |
81 |
|
试比较隋代相州窑与寿州窑青瓷异同 |
段岩宏 |
84 |
|
早期定瓷初探 |
穆青 |
87 |
|
关于建盏的几个问题 |
栗建安 |
102 |
|
汝窑浅议 |
朱文立 王六云 |
105 |
|
白土窑与青山窑产品初探 |
张慧琴 陈斌 刘志云 |
107 |
|
广西宋代严关窑初探 |
陈树榆 黄允兰 彭子成 河西学 铃木捻 韦仁义 |
109 |
|
苏南地区原始青瓷概论 |
徐伯元 杨玉敏 |
111 |
|
绍兴越窑装烧工艺初析 |
周燕儿 |
117 |
|
河南青白瓷探源--兼谈与繁昌窑的关系 |
赵青云 于德云 |
125 |
|
馆藏元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 |
杨后礼 |
129 |
|
论元、明清花瓷画艺术的发展演进 |
杨琮 |
132 |
|
谈谈高安元代青花釉黑红瓷的几个特色 |
刘裕黑 |
142 |
|
论明代官窑高温铜红釉瓷器 |
吕成龙 |
147 |
|
馆藏明清潮州窑白釉开片瓷器的选介与探讨 |
宋良璧 |
151 |
|
辽金时代北京瓷窑浅析 |
张宁 赵光林 |
159 |
|
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 |
虞浩旭 |
161 |
|
宜兴紫砂壶成型工艺研究 |
吴光荣 |
164 |
|
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探讨 |
傅宗良 朱高健 秦晓阳 |
173 |
|
关于中国古代瓷器覆烧工艺的几个问题 |
曹建文 |
184 |
|
介绍几件馆藏西村窑瓷器 |
冯素阁 |
190 |
|
宋代吉州窑黑釉瓷 |
范凤妹 |
192 |
|
渤海遗址和墓葬出土的三彩器研究 |
李红军 |
196 |
|
山西盂县磁窑坡窑的装饰瓷器 |
孟耀虎 |
199 |
|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综述 |
赵明景 |
205 |
|
云南古陶瓷的烧造工艺及其装饰纹样赏析 |
苏伏涛 周宁 |
209 |
|
|
|
|
第十一辑 (黄山书社,1998年 10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团结奋进 继往开来 |
本刊编辑部 |
1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
房迎三 |
2 |
|
五河县古菱齿象化石与旧石器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
叶润清 韩立刚 |
10 |
|
谈石山子古文化遗存 |
贾庆元 |
12 |
|
安徽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研究 |
张敬国 |
18 |
|
从皖北大汶口文化看黄淮文明的历史进程 |
王吉怀 |
22 |
|
皖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源头——试论石器时代的皖南开发 |
张宏明 |
29 |
|
屯溪土墩墓青铜器的研究 |
李国梁 |
36 |
|
安徽画像石概述 |
王步毅 |
46 |
|
天长三角圩汉代木工工具刍议 |
周崇云 |
50 |
文物考古新发现 |
|
|
|
|
繁昌人字洞灵长类化石的发现与早期人类起源研究 |
郑龙亭 |
55 |
|
五河县西尤遗址发掘简报 |
韩立刚 叶润清 裴锦如 吴拂 安鑫 |
60 |
|
贵池市境内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
刘玉斌 |
70 |
|
望江县 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麻圆墩遗址的试掘 |
阚绪杭 |
72 |
|
固镇孟城新石器时代遗址 |
朔知 |
78 |
|
歙县下冯塘遗址发掘简报 |
宫希成 程平 |
89 |
|
固镇县濠城西汉墓清理简报 |
蔡文静 胡锐 |
101 |
|
广德县独山西汉木椁墓清理简报 |
刘政 |
107 |
|
六安市九里沟4号西汉墓 |
梁乃忠 |
111 |
|
凤台峡山口汉墓清理简报 |
刘锋 |
115 |
|
宿州市夹沟镇尖山古墓清理 |
谢克仁 |
120 |
|
固镇渡口村十二座砖室墓清理简报 |
周群 |
127 |
|
颖上县黄 乡魏晋墓发掘报告 |
李德文 |
136 |
|
和县张集乡西晋墓发掘简报 |
张钟云 李开和 |
147 |
|
马鞍山东苑小区六朝墓清理简报 |
吴志兴 王俊 殷春梅 |
151 |
|
淮南市泉山九十六工程处窑址的发掘 |
汪景辉 阚绪杭 徐孝忠 文立中 汪茂东 |
160 |
|
固镇县金庄北宋建筑基址发掘报告 |
王峰 |
168 |
|
潜山县陈家山宋墓清理 |
李丁生 |
176 |
|
潜山县太平塔地宫清理 |
汪宗武 |
178 |
|
安庆古文化遗址调查简介 |
姚中亮 |
181 |
古建筑研究 |
|
|
|
|
浅谈徽州牌坊 |
李虹 |
185 |
|
曹操宗族墓群与魏武帝陵 |
任晓民 |
188 |
|
潜山太平塔创建年代考 |
余本爱 |
193 |
|
千年古镇 百处古宅——泾县茂林发现一批古宅园林 |
葛兆铣 董家骥 |
196 |
|
千古池州城 江南要会地——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贵池 |
赵建明 |
199 |
古陶瓷研究 |
|
|
|
|
紫砂三论 |
李广宁 |
202 |
|
马鞍山市出土六朝青瓷器略探 |
周雪梅 |
211 |
|
略论安徽吴、晋墓葬出土的青瓷 |
方成军 |
216 |
|
略谈安徽的青瓷窑与越窑的关系 |
王丹丹 阚绪杭 |
224 |
|
浅识寿州窑 |
徐孝忠 |
230 |
|
寿州窑瓷器分期 |
文立中 |
234 |
|
肥西县新仓宋墓出土的几件瓷器 |
席为群 |
236 |
冶金考古研究 |
|
|
|
|
铜陵古代铜业史略 |
杨立新 |
238 |
|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的铁器冶铸业 |
李修松 |
246 |
楚文化研究 |
|
|
|
|
春申君墓之谜 |
刘和惠 |
251 |
|
安徽战国楚墓综述 |
杨鳩霞 |
255 |
|
“寿春”地名考释 |
崔恒升 |
261 |
|
浅析寿县楚王墓出土的生产工具 |
卢茂村 |
263 |
|
从考古发现看皖西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
方林 |
271 |
古文字研究 |
|
|
|
|
《说文》与古文字互证分类例说 |
陈秉新 李立芳 |
275 |
|
西周徽氏家族青铜器群及其世系研究中的一个误区 |
王长丰 |
290 |
|
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 |
何琳仪 |
294 |
文物科技研究 |
|
|
|
|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渗浆加固的研究报告 |
盛发和 徐峰 廖绍峰 |
299 |
|
陶质文物的渗透加固研究 |
袁传勋 |
321 |
文物藏品研究 |
|
|
|
|
安徽六安市出土蔡侯产戈 |
冯志余 |
325 |
|
歙县博物馆珍藏两方墓志铭 |
杨伟灵 |
330 |
|
砚史小考 |
郝颜飞 |
332 |
古钱币研究 |
|
|
|
|
寿县斗鸡台汉墓出土的半两钱及其相关问题 |
杨德标 |
335 |
|
楚币蚁鼻钱渊源考 |
汪本初 |
338 |
|
同安监浅考 |
宋康年 |
342 |
戏剧书画史研究 |
|
|
|
|
浅谈贵池傩戏对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
吴先耀 |
346 |
|
论新安画派的起源和发展 |
程志武 |
350 |
历史人物研究 |
|
|
|
|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简评胡宗宪平倭之功过 |
庄增明 方玉良 |
353 |
|
春风秋雨识良知--记王守仁二游九华 |
朱存德 |
357 |
|
朱元璋出生地考 |
李旺晴 |
360 |
文物工作研究 |
|
|
|
|
走向新世纪的安徽考古 |
何长风 |
362 |
|
对文物藏品编目的初步认识 |
程蓓 |
367 |
|
做好文物藏品的编目工作 |
怀才高 |
370 |
|
谈文物库房的管理制度 |
郑玲 |
371 |
|
探索 改革 奋进----建所四十周年随感 |
杜世安 |
373 |
|
资料室----向电子资料迈进 |
马自林 |
375 |
附录 |
|
|
|
|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年大事记(1988年9月--1998年10月) |
|
376 |
|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论著及文物考古资料简目(1988年-1997年) |
|
385 |
|
|
|
|
|
|
|
|
第十二辑 (黄山书社,2000年 1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
迎千禧 奔龙年 |
本刊编辑部 |
1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20世纪下半期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
张忠培 |
2 |
|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
严文明 |
7 |
|
安徽地区史前玉器的发现与研究 |
杨立新 |
14 |
|
哲学的变化与考古学的发展 |
朔知 |
25 |
|
谈蚌埠双墩遗址器底刻划中所反映的养蚕业 |
徐大立 |
33 |
|
对淮南市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认识 |
李文玉 |
36 |
|
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商业交通的发展 |
李修松 |
40 |
|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概述 |
刘毅 |
44 |
|
陶模盘研究 |
殷雪炎 |
53 |
文物考古新发现 |
|
|
|
|
五河县西尤遗址石制品观察 |
韩立刚 |
57 |
|
怀宁县百林山遗址发掘简报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63 |
|
广德县莫村遗址调查 |
广德县文物管理所 |
67 |
|
宣州市战国墓清理简报 |
宣州市博物馆 |
75 |
|
六安城东324号西汉木椁墓发掘清理简报 |
六安市文物管理所 |
77 |
|
淮南市双孤堆西汉墓清理简报 |
淮南市博物馆 |
83 |
|
灵壁县大李墓群发掘简报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
92 |
|
庐江县金牛镇叶屯汉墓发掘报告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99 |
|
马鞍山市霍里乡西晋纪年墓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104 |
|
宿州市唐刘士忠墓清理简报 |
宿州市文物管理所 |
109 |
|
潜山县彭岭宋墓清理简报 |
潜山县文物管理所 |
112 |
|
宣州市广教寺遗址发掘简报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宣州市博物馆 |
114 |
|
怀宁县洪铺镇龙王嘴宋墓清理简报 |
怀宁县文物管理所 |
123 |
|
潜山县逆水宋墓清理简报 |
潜山县文物管理所 |
128 |
|
潜山县罗汉万岭元墓清理简报 |
潜山县文物管理所 |
130 |
|
肥东县明怀远将军郑成墓清理报告 |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 |
133 |
古建筑研究 |
|
|
|
|
宣州市景德寺塔勘察报告 |
肖役生 |
140 |
|
徽派民居的造门艺术 |
方玉良 |
144 |
|
霍山古山寨略谈 |
张书圣 |
149 |
|
歙县圣僧庵考述 |
汪庆元 |
152 |
|
计算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
张辉 |
159 |
古陶瓷研究 |
|
|
|
|
安徽商代以来陶瓷生产史略 |
张宏明 沈汗青 |
162 |
|
当涂县征集出土的部分六朝瓷器 |
李军 |
175 |
|
关于当涂县西晋青瓷魂瓶的几点思考 |
周雪梅 |
178 |
|
浅谈寿州窑马岗、东小湾窑址的区别 |
文立中 |
181 |
|
贵池市百牙山古窑址的发现与调查 |
阚绪杭 |
182 |
|
"狐馆'与“孤馆”----与马未都先生商榷 |
张勇 李广宁 |
185 |
|
从一件瓷器纹饰议宋人的审美情趣 |
王林 |
187 |
|
从安徽馆藏建白瓷谈有关问题 |
王丹丹 胡欣民 |
189 |
|
宜兴紫砂壶的传播及对西方壶艺的影响 |
吴光荣 |
193 |
古文字研究 |
|
|
|
|
郭店竹简选释 |
何琳仪 |
196 |
|
铜器铭文考释六题 |
陈秉新 |
205 |
|
山东邹平丁公陶片文字考释与相关问题阐述 |
王长丰 |
211 |
|
者旨於赐钟铭释读 |
王宁 |
216 |
|
浅说“夕”与“夜” |
周辉 |
218 |
文物科技研究 |
|
|
|
|
中国史前玉器科技信息的初步考察 |
周崇云 |
221 |
|
南陵县千峰山土墩墓遥感考古研究 |
宫希成 |
225 |
|
从一块玉料看史前琢玉工艺 |
杨建华 |
230 |
|
介绍一种可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硅溶胶 |
袁传勋 |
231 |
|
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形方法的探讨 |
盛发和 |
237 |
|
略述中国图书自简策至线装形式的演进 |
刘继武 |
243 |
|
运河古木船---独木舟的前期保护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淮北市博物馆 |
245 |
|
十六枚宋代古钱币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毛振伟 |
250 |
|
明清档案中的天文史料与研究述略 |
史玉民 |
253 |
文物藏品研究 |
|
|
|
|
六安市出土的楚式青铜器 |
方林 方雨瑞 |
257 |
|
潜山县出土“二十四年上郡守藏”戈考 |
李丁生 |
260 |
|
浅析宣州市孙埠出土的青铜乐器 |
王爱武 |
263 |
|
桐城县博物馆藏铜镜精品介绍 |
唐红炬 江小角 |
265 |
|
贵池出土的“豫州留守印”、“宜春县印”、萍乡县印“考 |
刘玉斌 |
267 |
|
明代张大盛墓志介绍 |
胡锐 |
271 |
|
六安市征集的一件有铭铜盘 |
冯志余 |
273 |
古籍书画史研究 |
|
|
|
|
论龙城画派的起源与发展 |
苏肇平 |
274 |
|
《宫闱宴乐图》与汉魏时代的乐舞百戏 |
殷春梅 |
281 |
|
清彻绝俗之画、潇洒超逸之人--论渐江其人其画 |
程志武 |
286 |
|
从《奇峰白云图》谈蓝瑛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 |
徐进华 |
288 |
|
试论仇英《九歌图》的艺术特色 |
吴同玲 |
290 |
|
杜道坚及其《文子缵义》 |
朱冠艾 |
292 |
文物鉴定 |
|
|
|
|
论文物鉴定 |
李广宁 |
297 |
|
古代麻纸考 |
张飞莺 |
304 |
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
|
|
|
|
试析华夏族体质特征的形成 |
汪炜 |
309 |
|
人类最早驯化的家蓄——狗 |
卢茂村 |
313 |
|
买地券与宣州古代葬俗 |
程思宝 |
317 |
历史地理与人物研究 |
|
|
|
|
周瑜与周瑜墓 |
孔德海 |
319 |
|
朱元璋与明皇陵 |
孙祥宽 |
321 |
|
六安一名之由来 |
李勇 |
328 |
|
浮山和浮山堰 |
李旺晴 |
329 |
文物工作研究 |
|
|
|
|
谈谈考古调查 |
刘峰 |
331 |
|
谈考古绘图 |
周群 |
335 |
|
浅议文物考古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 |
程蓓 |
342 |
|
浅议我所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
郑玲 |
344 |
|
文物摄影的拍摄体会 |
刘宝林 |
346 |
|
|
|
|
第十三辑 (黄山书社,2001年 12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涂山与淮河流域的历史文明 |
李学勤 |
1 |
|
对《安徽广德旧石器的两个问题》一文的商榷 |
韩立刚 |
3 |
|
江淮地区的原始农业与文明形成的关系 |
杨立新 |
7 |
|
从史前聚落的发展看古代文明的起源 |
王吉怀 |
14 |
|
浅论中国史前玉器的历史地位 |
张宏明 李静 |
21 |
|
凌家滩聚落与玉器文明 |
张敬国 |
28 |
|
良渚文化去向之再研究 |
郭雁冰 |
35 |
|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骨角蚌器与石器 |
刘峰 |
42 |
|
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交通之发展 |
李修松 |
49 |
|
淮夷文化初探 |
王峰 |
58 |
|
试论商业因素对楚系青铜文化的影响 |
裘士京 张靖 |
64 |
|
先秦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
方林 |
73 |
|
萧县汉画像石研究 |
苏肇平 |
78 |
|
文物的保护研究和价值实现---兼论方兴未艾的文物旅游 |
张钟云 |
81 |
|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成果及其意义 |
阚绪杭 |
89 |
|
契丹和蒙古的文化与文物 |
蔡和璧 |
93 |
|
中国日本古代墓葬兆沟之制比较研究 |
吕智荣 |
102 |
|
淮南的文物与研究 |
沈汗青 |
109 |
|
试论实物与文献资料在考古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
郑玲 |
113 |
文物考古新发现 |
|
|
|
|
歙县新州遗址东区、北区的发掘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歙县文物管理所 |
118 |
|
潜山黄岭春秋墓 |
潜山县文物局 |
125 |
|
六安市九里沟战国墓清理简报 |
六安市文物管理所 |
128 |
|
六安市九里沟64号西汉墓发掘简报 |
六安市文物管理所 |
131 |
|
定远红山西汉墓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滁州市文物管理所 定远县文物管理所 |
135 |
|
舒城范店东汉墓 |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 |
141 |
|
繁昌县竹山汉墓清理简报 |
繁昌县文物管理所 |
145 |
|
固镇县濠城东汉石室墓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固镇县文物管理所 |
148 |
|
六安市312国道墓葬清理报告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安市文物管理所 |
153 |
|
宣城市外贸巷西晋墓清理简报 |
宣城市博物馆 |
165 |
|
枞阳县迎龙唐墓清理简报 |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
171 |
|
潜山太平北宋潘氏墓清理简报 |
潜山县文物局 |
173 |
|
广德夫子庙元代窖藏 |
广德县文物管理所 |
177 |
古建筑研究 |
|
|
|
|
当涂黄山塔的勘测简报及探讨 |
张辉 |
181 |
|
徽商故里斗山街 |
邵国榔 |
186 |
|
宁国市港口湾水库淹没区古建筑测绘报告 |
宣城市文物管理所 |
189 |
|
徽州明清木雕风格浅谈 |
张捷 |
194 |
|
凤阳明皇陵“无字碑”考 |
俞凤斌 |
198 |
|
浅谈亳州古地道 |
任晓民 |
203 |
|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环保工程——渔梁坝 |
程平 鲍雷 |
208 |
古陶瓷研究 |
|
|
|
|
中国古陶瓷生产与外销等几个问题的重新认识 |
张仲淳 |
212 |
|
略谈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
路文举 |
218 |
|
马鞍山出土的六朝镇墓俑 |
周雪梅 |
224 |
|
马鞍山出土三国两晋瓷器浅识 |
王俊 李敬阳 |
227 |
|
唐釉下褐彩罐 |
王乐群 |
229 |
|
繁昌窑与青山窑瓷器的比较研究 |
张勇 陈文学 |
230 |
|
宋瓷精品——仙人吹笙壶 |
张振华 |
233 |
|
历代陶瓷款识特征浅析 |
朱洁 |
234 |
|
介绍界首市馆藏的一组法华器炉 |
马文娟 |
237 |
|
唐寿州窑黄釉瓷注子及其与北方窑之区别 |
郝颜飞 |
239 |
|
晚清民国陶瓷器评述 |
李广宁 张勇 |
241 |
|
界首彩釉陶器 |
周京京 马文娟 王丹丹 |
246 |
|
水盂小考 |
刘健生 |
254 |
古文字研究 |
|
|
|
|
徐沈尹钲新释 |
何琳仪 |
255 |
|
晋侯苏编钟铭文考释 |
陈秉新 |
259 |
|
孟簋浅释 |
李立芳 |
264 |
|
以大事和莅事纪年记 |
崔恒升 |
266 |
|
西周小臣职官具有史官性质考 |
王长丰 |
272 |
|
读金文札记四则 |
张静 |
275 |
|
《古陶字汇》正文释文校订 |
徐在国 |
277 |
文物科技研究 |
|
|
|
|
四川原始青瓷产地的探索 |
单洁 何志国 王昌燧 |
289 |
|
古代饱水漆器在脱水定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
盛发和 |
295 |
|
议土遗址保护材料 |
袁传勋 |
299 |
|
瓷釉的微区分析 |
冯敏 王昌燧 毛振伟 |
303 |
|
古陶瓷修复用胶浅谈 |
李华清 |
310 |
文物藏品研究 |
|
|
|
|
巢湖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玉器浅析 |
傅慧娟 |
313 |
|
略谈柳孜大运河遗址石构建筑砌体中发现的画像石 |
周群 |
317 |
|
六安市出土吴王诸樊戈 |
冯志余 许玲 |
320 |
|
淮北相山一块汉画像石的考释 |
杨忠文 |
322 |
|
繁昌三山出土的三国画纹带神兽镜 |
徐繁 |
324 |
|
合肥北宋马邵庭夫妻合葬墓出土漆器考 |
彭国维 路文举 |
327 |
殷涤非先生遗作精选 |
|
|
|
|
关于寿县楚器 |
殷涤非 |
331 |
|
忆寿县楚器回皖 |
殷涤非 |
334 |
|
我国书法始于何始 |
殷涤非 |
336 |
|
我国美术字起于何时 |
殷涤非 |
337 |
|
安徽舒城九里墩墓的青铜鼓座研究 |
殷涤非 |
338 |
|
蔡器综述--兼论下蔡地望 |
殷涤非 |
343 |
|
“见”、“得”两字考(附录二文) |
殷涤非 |
343 |
|
妾俑与妾字 |
殷涤非 |
349 |
书画古籍、戏曲史研究 |
|
|
|
|
论馆藏书画文物的保护 |
童雪松 |
352 |
|
竹刻艺术的渊源与兴起 |
李军 |
356 |
|
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程邃山水册介绍 |
杨伟灵 |
361 |
|
论古代染纸技艺与翰墨丹青的互进作用 |
张飞莺 |
364 |
|
从东汉石刻到近世戏曲---论董永故事的流播 |
李军 郎净 |
373 |
|
许承尧和《疑庵所藏书画录》 |
魏宏伟 |
377 |
|
古代书籍裝帧简述 |
陈肃 |
379 |
文物鉴定 |
|
|
|
|
明式家具鉴定特征浅谈 |
王刚 |
382 |
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
|
|
|
|
唐诗“催妆”考 |
李晖 |
387 |
|
浅谈徽商的主要特色 |
宋百灵 |
395 |
|
“和亲”浅议 |
殷雪炎 |
398 |
历史地理与人物研究 |
|
|
|
|
安庆任家坡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考 |
胡寄樵 |
401 |
|
宣城古城垣考证 |
刘政 |
412 |
|
古城皖口 |
郑生璧 |
415 |
|
寝、寝丘、沈丘及沈国故城考校 |
杨玉斌 |
418 |
|
鲁肃墓地考 |
卢茂村 |
427 |
|
庐江小乔墓 |
孔德海 |
432 |
|
历史名人颛孙师浅议 |
吕玲 |
434 |
文物工作研究 |
|
|
|
|
文物考古档案的收集与管理 |
程蓓 |
436 |
古钱币研究 |
|
|
|
|
安徽省出土五代十国珍稀钱币综述 |
吕长礼 |
438 |
|
中国最早的防伪铜钱“赤仄钱” |
钱玉春 |
442 |
|
“外文铅饼”考 |
李勇 |
445 |
|
浅说“大安元宝”和“大安通宝” |
葛群 |
450 |
新书评介 |
|
|
|
|
面壁十年 一飞冲天---评《中国飞天艺术》 |
李广宁 |
452 |
|
|
|
|
第十四辑 (黄山书社,2005年 12 月出版) |
栏目 |
篇名 |
作者 |
首页码 |
考古与古文化研究 |
|
|
|
|
试析淮河中游地区的双墩遗址与双墩文化 |
阚绪杭 |
1 |
|
探索中国史前文明的源头---读玉凌家滩 |
石建城 张敬国 |
8 |
|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新石器玉石文化探源 |
牛敬荣 张敬国等 |
14 |
|
皖江区域考古的意义 |
朔知 |
19 |
|
庙底沟文化的时空结构 |
戴向明 |
26 |
|
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古生态环境与相关问题的探讨 |
柳青 韩立刚 |
45 |
|
从《斗鸡台》到《中州路》 |
武家璧 |
48 |
|
中国古代的石刀形和骨铲形玉器 |
(日)林已奈夫 著 王永波 译 |
61 |
|
良渚墓葬单元堆积层次的若干认识 |
方向明 |
92 |
|
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儿童墓葬的几个问题 |
朱华东 |
99 |
|
朿、亚朿方国族氏徽源流考 |
王长丰 |
104 |
|
试论安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墓葬 |
管丹平 |
114 |
|
安徽古代铜矿考古的回顾与思考 |
唐杰平 |
123 |
|
皖南土墩墓及其所反映的古代经济生活 |
刘美 支小勇 |
134 |
|
简论安徽出土的战国楚玉 |
方成军 |
142 |
|
试谈家鸡驯化及其文化艺术价值 |
陶治强 赵宗军 |
147 |
|
漫谈鸡文化 |
毛彦 |
153 |
|
六朝时期马鞍山地区田庄经济兴衰之初探 |
李军 |
158 |
|
安徽濉溪宋金墓葬及相关问题刍议 |
王林 |
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