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铜陵博物馆、铜陵市义安区文物局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6703-9
内容简介
师姑墩遗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北距长江10千米,所处地带为长江南岸冲积平原边缘一个面积较小的盆地,地势平坦。师姑墩遗址南面数千米的山区即为长江下游最大的铜矿带,自商周时期以来那里一直是采、冶、铸铜的资源重地。
师姑墩遗址为典型的墩形遗址,呈椭圆形,北高南低,高1~3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因宁(南京)—安(安庆)、合(肥)—福(州)铁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3~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9个、5米×5米探方15个,实际发掘面积近1300平方米。发现夏商至春秋时期房址2座、灰坑9座、沟3条、水井1口,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大量柱洞和沟槽。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铜器等各类标本250余件,以及较多的铜渣和炉壁残块,还有树干、木头、兽骨等各种动植物遗存。
夏时期遗存的年代应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江淮斗鸡台文化较为相似。文化堆积分布较广,但遗迹较少,共有灰坑2个、沟1条、少量小坑及柱洞。遗物以陶器为主,有少量印纹硬陶,另有少量石器和冶铸遗物。主要陶器器形有鼎、豆、高领罐、厚唇缸、觚形杯等,还有个别的鸡冠耳盆、花边罐底等。
商时期遗存的年代相当于吴城文化二期,与吴城文化有密切关系。因发掘位置所限仅少数探方有堆积,遗迹仅有少量小坑。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印纹陶。陶器数量不多但特征明显,主要器形有鬲、豆、罐等,另有鬶、竹节形杯柄等。
周时期遗存可大体分为四段,年代分别相当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两周之际、春秋早中期。遗迹十分丰富,共有灰坑7个、沟2条、水井1口、房址2座,以及大量柱洞、沟槽等与建筑相关的遗迹。
周时期的遗物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主要有陶器、印纹陶、原始瓷、石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原始瓷的数量大增,冶铸遗物数量明显增多。陶器的完整器数量有限,可辨器形有鼎、鬲、盆、豆、罐、盉、甗、簋、尊、缸、盘、钵、盂、碗、器盖等。印纹陶有软陶和硬陶两种,以硬陶数量居多,器形主要有罐和瓮。原始瓷数量之多在以往同类遗址发掘中极少见,但大多数为豆。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石凿、锛、钺、矛、镞等,此外还有大量砺石,其中部分似与青铜冶铸有关。铜器以小件铜兵器为主,还有个别青铜容器口沿、残足。与冶铸特别是铸造相关的遗物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数量较多,有矿石、支座和较多粘有铜锈的遗物。
师姑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填补了皖南和沿江区域夏商时期文化的一个缺环,首次证明了皖南青铜冶铸时间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西周晚期与青铜冶铸有关的遗物大增,基本涵盖了青铜冶铸的各个环节。较多与铸造相关的遗物,为重新认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是否具有民间冶铸行为、或者官方铸造业的其他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全新的视野。
目录
上 册
第一章 概述(1)
第二章 遗址考古小史(9)
第三章 遗址与堆积(24)
第四章 夏商周时期遗存总述(35)
第五章 宋至清代遗存(98)
第六章 T4遗存分述(105)
第七章 T5遗存分述(132)
第八章 T6遗存分述(180)
第九章 T7遗存分述(257)
第一〇章 T8遗存分述(309)
第一一章 T9遗存分述(370)
第一二章 T10遗存分述(451)
第一三章 T11遗存分述(463)
第一四章 T12遗存分述(482)
第一五章 T15遗存分述(487)
第一六章 T16遗存分述(494)
第一七章 T17遗存分述(497)
第一八章 T20遗存分述(502)
第一九章 T21遗存分述(505)
下 册
第二〇章 T24遗存分述(511)
第二一章 T25遗存分述(514)
第二二章 T28遗存分述(520)
第二三章 T29遗存分述(530)
第二四章 T32遗存分述(545)
第二五章 T33遗存分述(562)
第二六章 T36遗存分述(578)
第二七章 T37遗存分述(599)
第二八章 T40遗存分述(620)
第二九章 T41遗存分述(633)
第三〇章 分期与年代(649)
第三一章 陶器文化因素分析(653)
第三二章 皖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属性及互动关系(672)
第三三章 青铜冶铸遗物研究(682)
第三四章 原始瓷科技研究(745)
第三五章 动物遗存分析(756)
后 记(758)
彩 版
彩版一 师姑墩遗址
彩版二 师姑墩遗址周边环境观察
……
彩版二六〇 T41地层出土炉渣
彩版二六一 出土动物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