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境内重大考古发现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 > 考古发现 > 安徽省境内重大考古发现 >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

2021-07-26 15:20:48

一、凌家滩遗址基本情况、学术成果及意义
(一)遗址基本情况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西北距巢湖23千米,东距长江25千米。遗址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坐落于太湖山向南延伸的十里长岗的南端及两侧平地上,海拔6-25米。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遗址在马鞍山市的位置图
遗址遗迹图
       遗址于1985年发现,先后于1987、1998、2000、2007、2013-2017、2020、2021年共历经12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祭坛1处、墓葬68座、环壕2处、大型红烧土遗迹1处;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贵文物1200多件。
历年工作图
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图
       遗址布局有着明显的规划,根据目前的考古工作情况可以认为:遗址主要生活区、大型墓葬区各自独立,有内、外两条濠沟。内濠与裕溪河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平面呈梯形,全长2000余米,宽8-30余米不等,内濠以内是主要的生活区,面积近50万平方米,属于典型的沿河而居的形态。在内壕中部岗地的东南角,分布着一片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红烧土遗迹。外濠仅有西段和北段西部。
       内濠以北为大型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祭坛用黄土、石子、石块分层建成。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其中级别较高的大墓主要分布于祭坛南侧一线,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尤其以07M23为代表,出土玉器210余件、石器90余件、陶器20余件,堪称“王者之墓”,应该是当时的最高权贵或巫师一类的人物。
       凌家滩手工业、农业比较发达,玉石器制造已出现切割、琢磨、钻孔、抛光等一整套技术,基本具备了后世玉器制造的绝大多数技术。水稻生产也较为发达。
周边遗址图
(二)学术成果
        凌家滩遗址发掘30余年来,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了专刊,发表简报、论文多达200余篇。
       1、资料整理
       目前对遗址前三次发掘(1987、1998)的墓葬资料进行了整理,2006年出版了专刊《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
       2000年墓葬区的发掘材料已经整理完毕,简报待刊。
       2007年第五次发掘的07M23资料已经整理完毕,2008年在《考古》发表了简报,大型考古报告专刊拟出版。
       2016年对07M22的局部清理简报发表于《考古》2020年第11期。
       2010-2013年凌家滩及所在裕溪河流域8次区域系统调查材料已经基本整理完毕,专刊拟出版。
       2013、2014、2015、2017年发掘资料已基本整理完毕,简报待刊。
       2020年发掘材料正在整理。
       2、基础研究
       相关研究者对遗址的年代、分期、文化面貌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凌家滩文化”的概念,并对与周邻地区的文化关系进行了研究。
       3、玉器文化研究
       
集中于对玉器反映的精神领域的问题,尤其是对玉龟玉版的研究,其他有玉器综论、玉璜等专题研究。
       4、科技研究
       发表的成果最多,集中于玉器成分结构的检测、制作工艺的显微观察,另有红烧土块、年代测试、环境考古、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陶器分析等。
       5、研究成果
       先后出版了《凌家滩玉器》、《凌家滩——田野考古报告之一》、《凌家滩文化研究》论文集、《玉魂国魄—凌家滩玉器精品展》、《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及相关的研究论文200余篇。
       研究成果最集中于玉器工艺,次为有关文明研究和宗教文化的研究,少量关于红烧土块建筑、祭坛、墓地、自然环境的研究。
(三)意义
       1.凌家滩的考古实践是中国文明起源探索和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红山、良渚、凌家滩等重要遗存的发现,学术界开始了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第一次热潮。
       凌家滩30余年的考古工作,是一个逐步从点到面、从小视角到大视野,从追寻热点到回归基础的过程,既是中国诸多重要考古学研究的典型个案之一,也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段历程。
 
凌家滩遗址婉如一尊卧佛
       2.凌家滩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
       凌家滩与红山、良渚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器中心,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而其年代略早于良渚文化,且对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出土的玉龙、玉鹰、玉人等玉器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玉技术的最高水准,带有八角星图案的玉版包含的文化意义极其重要,体现了远古文化非同一般的发达。
87M4玉勺

07M23玉猪
       3.凌家滩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
       经过30余年的考古工作和研究,目前可知:
       凌家滩遗址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聚落有着明显的规划和布局,以环濠为代表的大型防卫工程,彰显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大型祭坛和集中埋葬的显贵墓葬和平民墓葬,体现了社会明显的等级划分和天人沟通等宗教的需求。
       4.凌家滩是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节点。
       由于凌家滩遗址所显现的高度发达景象在同时期史前文化中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孕育的若干文明因素也不可否认,2009以来,凌家滩作为区域核心性遗址,先后被纳入到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并将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重要的时间、文化节点,旨在通过对凌家滩及所在裕溪河流域的聚落形态研究,结合玉石器的综合研究,探讨凌家滩聚落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和原因,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凌家滩文化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它发达的玉器文化,它的重要性更应该是对中国文明产生的促进方面。凌家滩文化和相近时代的其他文化已为中国文明起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种特征,而凌家滩文化更由于其年代较早和内涵丰富,成为促进中国文明诞生的先行者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5.凌家滩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展示利用等价值。
       凌家滩遗址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以来先后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12月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为安徽省首个。

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情况
       凌家滩遗址在1985年发现时的保存状况是比较完整的,遗址上占压了3个自然村,其余区域都是农田。
       30多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凌家滩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尤其自2013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以来,在保护的前提下,遗址的展示利用工作得到明显改观。
       具体如下:
(一)保护情况
       凌家滩遗址1987年被列为含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来,分别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
凌家滩遗址全景(镜向北,航拍)
       1、采取的措施
       (1)立法保护:
       2016年,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这是安徽省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大遗址保护条例。
       (2)文物保护规划批复和公布情况:
       2004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
       2012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
       2014年6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凌家滩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
       201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凌家滩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6—2030)。
       (3)加强日常管理: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具体负责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在遗址核心区域墓葬区安装金属围栏。制定了遗址现场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安排专人值班,并聘请当地村民作为文物保护员,负责看管墓葬祭祀区、大型红烧土遗址区等遗址现场,巡查文物保护实施项目及遗址周边环境,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安排专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遗址区进行巡查。
墓葬祭祀区保护展示情况
       (4)保护性征地或租地:为充分保护和展示凌家滩遗址,对保护范围内需要重点保护和展示的土地实施分期、分批的保护或租地。目前已完成中心聚落及外壕沟以南的岗地区域,总面积为75.67公顷的保护性征地工作。
       (5)拆迁建筑物、构筑物:实施凌家滩遗址核心区内占压遗址的凌家滩村、贾庄村、吴庄村等3个自然村房屋拆迁工程,至2018年已基本拆迁完成。
       (6)安防监控:对遗址7㎞长边界线内1.65 km²范围内的遗址本体,特别是核心地段和区域进行全方位安全技术防范。
       (7)扰土限定:针对保护范围和三类环境控制区内的扰土控制区,规定扰动深度距离遗存埋深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0.5米。
       (8)洪水防护:凌家滩防洪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完成了裕溪河后河凌家滩遗址西侧北岸堤防培高加厚和西封闭堤建设及路堤结合工程,二期工程完成了东山河、西山河以及西水东调河三条围绕遗址核心区河道清淤、提防加固和沿河环境整治,防洪工程三期:二标段实施裕溪河后河凌家滩遗址段东侧北岸堤防培高加厚、东封闭堤建设、滨水环境整治和路堤结合工程;一标段实施裕溪河后河岗地临水及大港河景观堤防加固工程,计划2021年下半年完工。
       2、达到的效果
       通过上述工作,凌家滩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有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遗址的破坏行为已得到控制,占压遗址的3个村庄和墓葬祭祀区的现代坟都已搬迁,周边居民用房基本完成拆迁,河道防洪工程基本完成,安防设施初步建成。
(二)展示利用情况
       2013年12月,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2018年,含山县政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修建性详规》。
       自2013年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获批准立项以来,含山县在围绕《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确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积极开展居民搬迁、土地征用、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等工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1、安置房建设项目:项目共为四期,共13.7万平方米,892套安置房,总投资约3个亿。
凌家滩安置房一期
       2、墓葬祭祀区保护展示项目:已完成墓葬祭祀区已经考古发掘的68座墓葬、1处祭坛等进行覆土地面模拟展示和标志性展示,并对外免费开放。
       3、凌家滩防洪工程:国家下拨专项资金9635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完成了裕溪河后河凌家滩遗址西侧北岸堤防培高加厚和西封闭堤建设及路堤结合工程。二期工程完成了东山河、西山河以及西水东调河三条围绕遗址核心区堤防加固和沿河环境整治;防洪工程三期:二标段实施裕溪河后河凌家滩遗址段东侧北岸堤防培高加厚、东封闭堤建设、滨水环境整治和路堤结合工程;一标段实施裕溪河后河岗地临水及大港河景观堤防加固工程,计划2021年下半年完工。
防洪工程道路
       4、环境整治项目一期:项目主要针对遗址核心区内道路、环境等进行建设和改造,国家下拨专项资金2758万元,其中凌家滩研学旅行基地环境整治及改造展示项目,包括文明探源馆、农耕体验展示馆、考古工作站、研学基地等已于201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管理处和考古工作站
       5、安全技防项目:国家下拨专项资金828万元,主要对遗址7㎞长边界线内1.65 km²范围内的遗址本体,特别是核心地段和区域进行全方位安全技术防范,现已完工。
       6、内环壕保护展示项目:主要是对考古勘探的凌家滩时期环壕进行部分复原展示和总平面标识性展示。计划2021年10月完工。
       7、环境整治项目二期:主要是对凌家滩遗址核心区内道路、环境等进行建设和改造,计划2021年底完工。
       8、墓葬祭坛及内壕出入口保护展示项目:主要是对考古勘探的凌家滩时期内环壕入口进行部分复原展示和总平面标识性展示。包括砂石广场、道路、景观给排水等工程,目前正进行出入口广场、休息厅、回廊及公厕主体施工,计划2021年9月底完工。
       9、标识系统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是价值阐释类标识和游客引导类标识,国家下拨专项资金357万元,正进行样品制作、解说词拟稿,计划2021年底完工。
       10、围栏保护项目:国家下拨专项资金270万元,主要对3.35km²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边界围和,已挂网招标。
       11、外环壕保护展示项目:国家下拨专项资金1211万元,主要是对考古勘探的凌家滩时期环壕进行部分复原展示和总平面标识性展示,施工单位已进场。
       12、界桩项目:省下拨专项资金80万元,主要对核心保护区进行标识保护,该项目已基本完工。
       13、考古研学特色小镇项目:小镇核心文创街区占地96.4亩,主要建设研学基地、文创研学街区、艺术中心、会议酒店、员工之家等业态内容。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的完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区吃、住、行、研学等方面综合服务设施。目前,已完成项目地块考古并报国家文物局、土地摘牌、施工图设计,并进场平整。
 凌家滩研学旅行基地及考古工作站(镜向东偏北)
       14、遗址博物馆:约11000平方米,目前建筑方案已定稿、项目地块考古勘探已结束并报国家文物局,并正在同步进行施工图、展陈大纲设计工作,计划2021年10月份开工建设。
       15、北门服务区游客中心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游客服务中心
       16、遗址范围内近代坟外迁:投资1500万元用于征收公墓用地70亩,建设及迁坟1500座。目前长岗村公益性公墓已建设完成。
       通过上述工作,一处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已初步建成,并于2019年成功挂牌国家级3A景区,2021年正积极申报国家级4A景区。截止目前,已接待青少年等各类观众20多万人次,成为大中小学生了解祖国5000年悠久文明的第二课堂,遗址公园已初步发挥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

三、考古发掘过程(发掘大事记)
       遗址于1985年冬村民葬坟时发现,1987-2007年进行了五次发掘,领队张敬国;2013-2017年进行了6次发掘,领队吴卫红;2020、2021年进行2次发掘,领队张小雷。
祭坛与墓葬分布图
       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领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试掘),发掘位置在出土玉器的现代坟西侧进行。发掘面积仅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出土了玉人、玉龟、玉版等129件让人耳目一新的玉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87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领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位置在第一次发掘区附近进行。发掘面积275平方米,发现11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了虎首璜等360余件玉器。
       1998年10-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领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同时作为安徽省首期田野考古培训班实习地点。此次发掘仍以墓地为主,面积达1600平方米,另在山岗东、西两侧的裕溪河北岸发掘了225平方米,以了解居址的情况。此次在墓地中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9座,出土了玉人、玉鹰、玉龙等315件玉器、玉料,最为重要的是发现第2次发掘中认为的沙石层其实是一处以石子、石块为材料的祭坛,墓葬围绕或打破了祭坛。在东面的石头圩地点发现了以红烧土填充基槽的隔间房址。第三次发掘后,对于凌家滩遗址有了更新的认识,而随后对其年代也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基本认同与崧泽文化年代相近,距今5000多年。 
       2000年10—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领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在祭坛的西北方向发掘了约3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1座,出土玉器、玉料35件;在墓地以西约50米外的碎石块密集处开挖一个10平方米的探沟,试图寻找玉石器作坊。此外,还在岗地东南端的红烧土密集区发掘了100余平方米,了解到这是一处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的红烧土分布区,红烧土最厚可达1.6米,似应是大型建筑区。
       2007年5-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领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在墓地的西北部和中部偏东进行。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出土玉器、玉料等约300件,其中仅07M23号一墓即出土玉器210余件、石器90余件、陶器20余件,总数近340件,是凌家滩面积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墓葬。
 07M23玉猪出露时(东--西)



07M23棺底铺玉石器(铺于棺底之上)的石锛排列(南--北)
       2013年5-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领队对东部平地石头圩的生活区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30平方米,发现一处面积达200平方米的红烧土遗迹分布区。
2013年利用简陋工具挑高盲拍红烧土遗迹全景照(镜向东)
2013年凌家滩遗址石头圩生活区发掘区现场
2013年石头圩发掘区全景(镜向0度,俯视)
       2014年3-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领队对内濠的西段进行解剖发掘,发掘面积60平方米。4-7月,对内濠北段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11.5平方米。确认了内濠的年代、结构。
2014年内壕沟北段解剖全景(镜向西)
       2015年5-6月,配合防洪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领队对岗地西南端的南半坎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39平方米。发现一条自然沟,沟内有红烧土等堆积。
2015年南半坎 发掘 沟底现场图
       2016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领队对墓葬区万氏坟迁坟后暴露的07M22进行部分清理,出土编号玉器46件。
       2017年4-6月,配合防洪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领队对外濠西北段、西山河外侧区域进行分段发掘,发掘面积230平方米。确认了外濠的年代、结构。
2017外濠沟TG6完工照(镜向0°)
       2017年10月-2018年1月,配合防洪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领队对石头圩堤内进行分段发掘,发掘面积408平方米。发现一些灰坑等普通遗迹。
       2020年6-12月、2021年4-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小雷领队对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分布区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基本了解了该处红烧土遗迹的范围、结构、堆积形态。
2020大型红烧土遗迹
大型红烧土遗迹中部红烧土堆积剖面
       2020年10月30日,凌家滩遗址2020年度发掘专家现场会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湖北大学、安徽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四、考古发现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出土文物(1-3件组)及简要介绍
(一)玉龟
       
出自87M4,由背甲、腹甲两部分组成。背甲呈圆弧形,两边各对钻两圆孔,背甲尾部对钻四个圆孔。腹甲的两侧与背甲钻孔对应处也对钻两圆孔,腹甲尾部对钻一圆孔。出土时,玉龟中间夹了一件玉版。
 87M4玉龟
(二)玉版
       玉版正面呈长方形,两短边略内弧,背面略内凹。两短边各钻5个圆孔,一长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各钻2个圆孔。中部刻有一小圆圈,圈内刻八角星纹。圈外刻一大圆,两圆之间以直线平分八等份,每等份中刻一圭形纹饰,在大圆外沿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刻一圭形纹饰。这件玉版或与“元龟衔符”的八卦有关。
87M4玉版
(三)玉人
       凌家滩经考古发掘共出土了6件玉人,分别出自87M1和98M29,各是3件。
       87M1出土玉人为站姿,98M29所出玉人呈蹲踞姿态。玉人均为长方脸,大眼浓眉,蒜头鼻,两大耳,耳坠穿孔,大嘴,上唇留短须。头戴纵梁冠,冠后刻四条横线。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似祈祷状,两臂各戴5—6件玉镯。腰部饰斜线纹以示腰带。背部钻一隧孔。
87M1站姿玉人
98M29蹲踞玉人
(四)玉鹰
       出自98M29,作展翅飞翔状,头和嘴琢磨而成,眼睛用一对钻的圆孔表示,两翅各雕一猪头似飞翔状,腹部刻划两周圆圈,内刻八角星纹,内又刻两周圆圈,圆内对钻一圆孔。器下部刻扇形齿纹作鹰的尾部。鹰两面雕刻纹饰完全相同。
重要出土文物3玉鹰
(五)玉龙
       出自98M16。呈扁椭圆形,首尾相连,两面刻相同纹饰,吻部突出,头顶雕刻两角,阴线刻出嘴鼻眼须,龙身脊背两面刻对称的斜线,近尾部对钻一圆孔,显示应属悬挂之物。

98M16玉龙
五、体现考古遗址研究的考古报告、学术著作及其出版情况
       先后出版了《凌家滩玉器》、《凌家滩——田野考古报告之一》、《凌家滩文化研究》论文集、《玉魂国魄—凌家滩玉器精品展》、《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
(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
《凌家滩玉器》
(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
(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9月。
《凌家滩文化研究》
(四)中华玉文化中心、中华玉文化工作委员会编:《玉魂国魄——凌家滩文化玉器精品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12月。
《玉魂国魄——凌家滩文化玉器精品展》
(五)杨晶、蒋卫东执行主编:《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12月。

《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
六、遗址发现者、历任考古发掘领队,及对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简要介绍
(一)凌家滩遗址发现人:
       万传仓,凌家滩村村民。今年已经69岁了。凌家滩的发现还有从1985年12月的一天说起,那天万传仓的母亲因病去世,大家在墓地快好挖好的时候,发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石头,走南闯北的万传仓一看,这挖出的石头和他在博物馆看到一模一样。不久万传仓找到当时长岗乡文化站站长李余和,和他说了发现文物的事。1986年5月县文物部门前往万传仓家收集了发现文物。1987年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二)第一任领队:
       张敬国,1948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称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工作。先后主持了含山大城墩、萧县金寨、灵璧玉石山、肥东刘岗、望江黄家堰等遗址的发掘。1987-2007年,主持凌家滩遗址前5次发掘,重点对凌家滩祭坛和墓地进行了发掘,对遗址的范围和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编《凌家滩玉器》、《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凌家滩文化研究》。2008年退休后,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会会长。

第一任领队  张敬国(2017年12月 凌家滩发掘30周年学术会议期间  在现场为人员介绍)
(三)第二任领队:
       吴卫红:笔名朔知,1968年出生,中山大学1985级本科生,1989-1993年在北京大学师从严文明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撰写了良渚文化的学位论文,1993年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持了潜山薛家岗、霍山戴家院、铜陵师姑墩、怀宁孙家城等遗址的发掘。主编《潜山薛家岗》、《铜陵师姑墩》发掘报告。2013年评为研究馆员二级。2017年12月获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2008年3月至安徽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博导。

第二任领队 吴卫红(2013年在石头圩发掘区钻探 中间钻探者)
       参加了凌家滩遗址1998年、2007年的发掘工作。2008年-2018年2月,主持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将凌家滩考古工作重心由玉器向聚落转变,组织了对凌家滩及所在裕溪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对遗址进行大范围钻探,发现了内外两道濠沟,进行了大量的科技考古研究。
       2015年,主持的《凌家滩遗址及所在裕溪河流域调查发掘报告》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2016年,主持的凌家滩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或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二等奖。
(四)第三任领队:
       张小雷:1984年出生,山东大学硕士、博士,2010年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开始作为凌家滩考古团队成员参加凌家滩的调查发掘研究工作,参加了凌家滩遗址2013年石头圩生活区、2015年南半坎生活区的发掘,多次参加凌家滩及所在裕溪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2016-2020年主持萧县金寨遗址、阜阳岳家湖遗址、蚌埠中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019年10月,张小雷担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史前考古研究室)负责人,11月,开始正式接手凌家滩遗址,成为凌家滩遗址第三任领队。

第三任领队  张小雷 2020年红烧土遗迹
       接手凌家滩考古工作后,将凌家滩考古工作重心继续放在聚落结构的补充完善上,2020-2021年发掘凌家滩内濠中部的大型红烧土遗迹,通过对这处重要遗迹的发掘,以期寻找与墓葬区相匹配的生活区遗迹。
(五)对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简要介绍
       唐军,男,1972年4月出生,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同志19岁参加工作,自幼爱好历史文化。因在含山北部历史文化名镇——仙踪镇(大城墩遗址所在地)长大,从小心中就埋下了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
       2013年8月,在含山县城投公司工作的他,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挂任凌家滩指挥部副指挥长。自此,与凌家滩文化结缘。他干中学、学中干,从一个非专业的门外汉,硬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县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并改变了凌家滩以前有说头、没看头的窘境。
       八年来,唐军甘为一个默默无闻、俯首勤做的文旅融合探索者,从保护遗址、研究文化、创建遗址公园等方面入手,带领管理处一班人员将原先村庄占压的土岗地,建设成了如今风景怡人、遗址得到安全守护、古遗址风貌得到有效复原展示的网红打卡地。 
       为了更好的保护遗址,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的要求,为搬迁占压遗址核心区的3个村庄建成13.5万平米安置房,修通了遗址东入口4.3公里的旅游大道,争得上级文保资金2.8亿元,发改资金1700万元,并建成凌家滩墓葬——祭祀区保护展示工程、凌家滩防洪工程、遗址安全技防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凌家滩研学旅行基地、遗址公园北门服务区等项目。

展示利用突出贡献人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 唐军